大寧縣林業綜合改革成果初顯
購買式造林讓山川披綠,百姓受惠。
核心閱讀
●購買式造林為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架起了橋梁和紐帶,強化了造林者的責任,提高了造林質量和貧困戶收益。2019年9月第17期 《求是》雜志作為典型案例介紹。
●著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保護,促進林地三權分置運營,“確員”“確權”“確股”,促進內部交易和流轉,實現資源的一級市場化。
●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全省率先開展家庭林場注冊登記,成為山西省第一個出臺縣級集體林 業綜合改革制度性文件的縣。
●創新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推行森林多種管護模式,聘用28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探索小農戶和現代林業有機銜接機制。目前,紅掌、鳳梨、海棠、飄香藤、仙客來等花卉銷往全國各大 型花卉市場。
春日暖陽,大寧縣又傳出好消息:集體林業綜合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具體表現在集體林權制度保護、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培育、創新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探索小農戶和現代林業有機銜接機制、深化集體林權股權化和社會資本投入林業模式改革等五個方面。
2018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大寧縣確定為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制定了《大寧縣2018-2020年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大寧縣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領導組,按照“政府主抓、鄉鎮落實、村組實施、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力推進。
實施購買式造林,探索生態扶貧新路徑。2016年以來,大寧縣完成購買式造林21.67萬畝,共使參與群眾獲得勞務收入6573萬元。購買式造林為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架起了橋梁和紐帶,強化了造林者的責任,提高了造林質量和貧困戶收益;賦予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權利和自由,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以“花錢買樹活、花錢買結果”的思路,實現了造林由計劃經濟的“過程管理”向市場經濟的“結果購買”轉變;構建了一個很好的投資模式,獲得了很大的乘數效應,撬動社會資金參與造林,激發了市場活力;在造林中落實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投資直達造林主體,壓縮了層層代理成本,打造了造林工程不能“腐”的政治生態,通過調整生產關系,較大地解放了林業生產力。
購買式造林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認可,2019年9月第17期《求是》雜志作為典型案例介紹;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作出批示;省委書記樓陽生2016年任省長期間作出批示,2019年親臨現場指導,給予高度肯定、大力支持;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給予充分肯定;2018年11月晉政辦發〔2018〕107號文件在全省推廣大寧做法;入選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中國扶貧網“脫貧攻堅100計”。2019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19年重大改革安排及責任分工》明確要求:“探索將‘購買式’造林模式拓展到鄉村建設領域”。
著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保護,促進林地三權分置運營。一是開展林權發證回頭看。排查歷史遺留矛盾22個,解決林地糾紛11個,進一步明晰了產權,穩定了林地承包權,為下一步辦理不動產證奠定了基礎。二是設立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專項基金。出臺了《大寧縣生態效益補償金管理辦法》,從2017年開始,縣財政每年投入150萬元專項資金,把新造林納入縣級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范圍,以每畝每年5元的標準給予生態效益補償,給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經濟支撐。共涉及6個鄉鎮、47個村、3753戶,補償林地面積30萬畝。三是探索建立森林市場。與北京梁漱溟鄉村文化發展中心簽訂協議,對我縣森林資源狀況開展林地資源清查,評估林地生態價值,設計林業銀行方案,在兩個試點村探索建立林地生態價值的一二三級市場。2019年10月已經形成“大寧縣林業資產評估報告”和“大寧縣三級市場咨詢報告”兩個報告,并制定2020年工作目標和計劃,主要內容是在一級市場上進行村內資源普查、折股量化,“確員”“確權”“確股”,促進內部交易和流轉,實現資源的一級市場化;依托農村產權交易流轉中心,搭建二級市場平臺,村集體清產核資的含股權證在內的各種農村產權資源在這一平臺完成信息發布、招標拍賣、轉讓租賃等交易;鼓勵村集體通過與金融部門合作,創新資源衍生品,充分享受資源收益權交易帶來的增值,開展三級市場建設。四是制定林改制度性文件。出臺了《大寧縣人民政府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實施意見》《大寧縣集體林權流轉管理辦法》《關于印發大寧縣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大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四個制度性文件,成為山西省第一個出臺縣級集體林業綜合改革制度性文件的縣。
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在全省率先開展家庭林場注冊登記。根據《山西省關于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指導意見》和《大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大寧縣林業局和大寧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出臺了《大寧縣關于做好家庭林場工商注冊登記工作的通知》,自發成立了4個家庭林場和4個股份制林場。為了能起到示范帶動作用,2019年縣政府安排了179萬元財政補助資金,重點扶持股份制林場和家庭林場,營造了以杜仲、元寶楓、椿樹、遼東櫟、文冠果為主的特色造林2500畝,發展以連翹為主的林下經濟2700畝,打造植樹造林從綠化到彩化、財化的升級示范基地。二是培養新型職業林農。創新培訓機制,室內講解與野外示范相結合,舉辦了集體林業“三權分置”運營和針闊葉樹栽植、撫育、管理等方面的培訓20余期,參加培訓農民1000余人,切實提高了林農職業化水平。
創新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推行森林多種管護模式。創新森林經營模式方面,加大集體公益林資源管理和經營力度,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國有林場為試點主動作為,先行先試。林場工作人員在摸清集體和個人國家級公益林頒證情況的基礎上,進村入戶大力宣傳托管政策,按照林權人自愿,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就近托管原則,簽訂規范托管協議。托管集體公益林12.5萬畝,在保障農戶利益前提下由國有林場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統一經營。完善森林資源管護模式。一是資產化管護模式。按照“管護有價、損失賠償”的原則聘用護林員,根據年度管護成效兌現管護工資,通過村級推薦、鄉鎮審核,全縣共聘用28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實行資產化管護,以合同形式將每個責任區的管護任務落實給護林員,把護林員管護壓力轉變為管護動力,有效提升了森林質量。連續三年,實行資產化管護的面積內沒有發生一起人為或牲畜毀林現象。二是合作社管護模式。承接購買式造林任務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或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對新造林地三年內負有管護責任,管護成效與造林購買直接掛鉤。既保障了購買式造林成效及林業生態效益,同時也促進了貧困戶穩定增收。三是林地權利人管護模式。享受公益林補償和縣級生態效益補償的林權權利人同時對林地負有管護責任,林業主管部門與林地承包者簽訂管護合同,把公益林和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內的林地管護和補償受益掛鉤,切實增強了林權權利人的護林責任心。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探索小農戶和現代林業有機銜接機制。一是培育林業資產收益扶貧試點。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通過入股方式流轉集體林地經營權,培育發展大寧森科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大寧永豐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林業資產收益扶持試點。2017年成立以來,兩個合作社分別采取合作社+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吸收農民以林地經營權量化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社員參與管理,將資源變成資產;同時,農戶將每畝800元的造林補助資金以股金的形式注入合作社,資金變為股金,農民變為股東。兩個合作社流轉農戶荒山、退耕地7700余畝,種植經濟林、發展林下經濟,每年支付農戶保底收入32.8萬元,并參與合作社利潤分紅。通過勞務收入+保底收入+股份分紅三結合,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為農民林地入股經營實現脫貧增收趟出了一條新路徑。2019年合作社組織社員對林地進行了撫育和補植,52戶社員獲得勞務收入36萬元,人均增收0.69萬元。二是培育發展花卉產業基地。山西大寧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是大寧縣引進的經濟轉型發展項目,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山西的具體行動。園區位于大寧縣曲峨鎮道教村,占地面積300余畝,項目采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發展花卉產業。目前共有3萬平方米連棟溫室建成并投產運營,主要產品紅掌、鳳梨、海棠、飄香藤、仙客來等,銷往全國各大型花卉市場。2019年新建連棟溫室1.23萬平方米。2018年縣政府將統籌整合的涉農資金2614.76萬元,投入村級股份經濟組織,資金量化到村到戶到人,由村民自主決定投入花卉企業,按投資總額8%的比例獲得收益分紅。分別與曲峨鎮、太古鄉、三多鄉、徐家垛鄉4個鄉鎮的42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資產性收益協議。兩年來,已累計為1658戶、4569口貧困人口資產性收益分紅411.41萬元,同時解決就業崗位47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個。(李明珠)
大寧的新形象 改革的新榜樣
玉林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號召我們“將改革進行到底”。改革必將成為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長征。大寧雖是山區小縣,卻做出了一番大事業:不僅“在一個戰場打贏了兩場戰役”,如今又在深化改革上展示出新的形象、做出了新的榜樣。
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是前進道路上永恒的主題。大寧縣幾年來埋頭苦干,著重在五個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在全省都叫得響的改革成果。
深化購買式造林,為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架起了橋梁和紐帶,以“花錢買樹活、花錢買結果”的思路,實現了造林由計劃經濟的“過程管理”向市場經濟的“結果購買”轉變;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保護,促進林地三權分置運營,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成為山西省第一個出臺縣級集體林業綜合改革制度性文件的縣;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全省率先開展家庭林場注冊登記,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林農;創新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推行集體托管和資產化管護、合作社管護、權利人管護等多種森林資源管護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探索小農戶和現代林業的有機銜接機制。
這些改革,順應了群眾的期盼,維護了群眾的利益,28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流轉集體林地經營權的農戶林業資產年收益高達6900元,貧困農民在家門口就可實現就業……改革后新的生產方式,不僅增強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而且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其中有的改革措施,被《求是》雜志作為典型案例介紹。省政府發文推廣大寧做法,要求把大寧的有益探索拓展到鄉村建設領域。
市委“一三四三”總體思路和要求中,把改革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一件大事;市委書記董一兵進一步指出,農村改革是推動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招。深化改革,把困擾我們的陳舊觀念徹底根除,把束縛我們的各種羈絆全部沖破,需要闖關奪隘的膽識和勇氣。大寧縣在集體林業綜合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堅定了我們在農村工作乃至各個領域改革創新的信心,更為我們落實市委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樹立了榜樣。
“小金殿”的由來
李玉山
大寧縣位于呂梁山南端,屬臨汾市,東臨蒲、隰,西瀕黃河,南連吉縣,北接永和,面積967.2平方公里。雖然是個山區小縣,卻素有“小金殿”的美譽。
早在舊石器時期,大寧縣境內即有先民繁衍生息,是黃河根祖文化的發祥地。殷商、西周時為方國轄地,春秋戰國屬晉、魏屈邑屬地,秦時歸河東郡北屈縣所轄,兩漢時屬司隸校尉部河東郡北屈縣地,三國以后屬平陽郡。北周保定元年開始置縣,北周武帝天和6年(571)依浮圖結筑城,后歷經唐、宋、元、明、清均在擴建。當時大寧的古縣城環境優美:北面是北寨連城,南邊有翠微峙屏,西南面筆架三峰聳立,繞城有昕水河曲折蛇行,一曲一折,竟然繞出一個奇妙的太極圖,使小巧的縣城更加精致玲瓏。
大寧縣雖然地處萬山叢中,面積不大,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特別是出產全國聞名的絮長質韌的“寧”字號棉花,每年秋收以后,遠近客商云集,有買糧的,有販棉的,擔挑驢馱,十分紅火。這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不能不說這里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可是,正因為這塊地盤經濟富裕,斂財狠毒的貪官污吏才更想著法兒搜刮民財,折騰得人們難于生活下去。于是就有了黃河仙子顯靈,洪水撼動城池之事。
傳說,有一年的六月天,黃河仙子要懲罰這個為非作歹的貪官,于是,她上天庭請示了玉皇大帝,請來了雷公電母和四海龍王,雷電大作,暴雨傾盆,一連三天三夜,昕水河洪水暴漲。洪水滔滔,溢滿河槽,直漫上了十七層城墻。守城士卒急急關閉城門,可洪水洶洶,仍然越漲越高,眼看城池就要被洪水沖走,這位貪官在全縣人民的威逼下,戰戰兢兢地爬上城樓。他一看那泱泱洪水,巨浪翻滾,浪尖上兩條蛟龍牴著犄角,咆哮如雷,俯仰騰躍,一躍便浪高數丈,頓時便嚇得魂不附體,幾乎暈了過去。他也算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情知自己所作所為惹怒了天,天意難違,這官是不能再當了,于是,一把上去將自己頭上的烏紗帽揪掉,隨手拋入河中,狂暴的洪水陡然降了下去。
貪官受到應有的懲罰,沒多久上峰又派來了清正廉潔的新縣令。新縣令體恤民情,精于治理,身體力行,發展生產。不幾年,大寧縣又富裕起來了。在人民生活富裕起來的基礎上,這位縣令又籌資修建縣城,城墻北連山寨,南面昕水翠微,一律青色條石砌起,幾十層高,東、西、南三門還有甕城、角樓。縣城東是迎春門,匾為“晉陽春旭”;西是興仁門,匾為“壺孟呈祥”;南是興讓門,匾為“翠微獻秀”,加上城內牌樓高聳,屋舍參差,店鋪毗鄰,街市繁榮,遂有了“小金殿”的美稱。
前些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寧縣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有了黨的富民好政策,脫貧攻堅奔小康,城鄉面貌大變,人民生活富裕起來了。群眾說:大寧縣現在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金殿”了。
縣 域 資 訊
大寧縣農業農村局
防疫與春耕“兩不誤 兩促進”
大寧縣農業農村局把糧食生產作為守住底線、防范風險,服務“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目標,在落細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積極備耕促生產,確保全縣防疫不松勁,春耕不耽擱,兩手抓、兩促進。
該局在全縣設立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穩產保供熱線電話,受理解決阻斷國省干線和縣鄉村公路,攔截應急農產品物資和種子、肥料、農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運輸車輛正常通行等問題,保障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運行,目前全縣農資儲備已達100%,農資市場儲備充足。與此同時,啟動“春雷”行動,在春耕備耕關鍵節點,圍繞種子、農藥、肥料、獸藥等6個品種,針對非法添加、含量不符合要求、侵權假冒等問題,重點在全縣農資經營門店、城鄉接合部,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特別是游散農資商販,進行偽劣假冒農資“大掃除”,組織執法人員48人次,深入鄉鎮村委,通過設立咨詢臺、發放宣傳資料1200余份,提高廣大農民群眾辨假識假能力,為春耕備耕保駕護航。他們還多次組織農業專業技術人員120余人次,走訪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8家次,積極開展技術指導,答疑解惑,確保“菜籃子”農產品穩產供保。培育了西紅柿、辣椒、西瓜、甜瓜等瓜菜苗50多萬株,30多萬香菇菌棒已上架生產。為推進有機大寧創建工作,組織推廣“六不用”有機技術生產,采取財政補貼、組建技術團隊開展技術服務、有機農業生產過程監控管理等措施開展有機農業生產。今年在全縣共發展有機農業6萬畝,向6個鄉鎮下達了有機谷子、有機高粱、有機蔬菜、有機紅薯、有機西(甜)瓜、有機中藥材3.9萬畝的種植任務,并出臺了有機農業種植的補貼標準,確保春耕生產有序進行,不誤農時。(侯耀強 張愛珍)
我們開學啦!
“我們在餐廳有序間隔排列,錯峰打飯,回宿舍就餐。”大寧一中高三年級學生郭龍偉說,“這是學校為了防控疫情,保障師生健康采取的措施。”
“進校首先進行體溫檢測,無異常后按照分配的宿舍入住。學校每個角落張貼著宣傳圖冊、衛生間配備洗潔用品,到處飄散著消毒水的味道,晚自習校疫情指導員給我們進行了防控知識講座,讓我們進一步提高了防控水平,增強了防控能力。”大寧一中高三年級學生王美說。
“大家一定要把窗戶打開,讓教室多通風,把桌子好好擦一擦,保持教室衛生,一定要勤洗手。”高三年級班主任尚杰華不厭其煩地叮囑學生。
為了應對高三年級開學大寧一中在該縣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全面做好開學的各項準備工作,順利通過了縣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檢查驗收。據了解,學校嚴格按照“十到位”要求,全面細致地進行了工作安排部署落實。細化了各項制度,除了“兩方案十制度”(疫情防控工作專項方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人員排查制度、師生健康管理制度、休復學制度、學生晨午晚檢制度、因病缺課(缺勤)登記和追蹤制度、傳染病報告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風消毒制度、值班值守制度、環境衛生檢查通報制度)外,他們還制定了很多相應的防控制度。學校本著“以生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強化制度的落實,各項措施精準到人、精準到點。縣委、縣政府領導協調籌措防控物資,并責成縣疫情防控相關部門檢查工作。
“學校指定專人負責消毒殺菌工作,每天進行兩次殺毒,食堂每天三餐后殺毒,由王連生、賀海春、許晉毅、姜晉紅負責對食堂以外的區域殺毒,食堂由王慧鵬殺毒,殺毒工作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確保環境衛生達標。”大寧一中辦公室主任張小龍說。
高三年級學生劉媛說:“跟上網課相比,我還是更喜歡在教室上課,老師課堂講容易理解,而且還能和同學們討論交流學習知識。”(張小龍)
擰緊森林防火“安全閥”
隨著春季氣溫回升,野外風干物燥,火險等級持續攀高,森林防火形勢日漸嚴峻。大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森林防火工作精神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確保全縣森林安全。
首先對防火指揮部成員進行了充實加強,進一步明確了黨政一把手的防火責任。其次層層簽訂《護林防火工作目標責任書》《森林防火責任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森林防火責任制,并劃分出了各自的責任區,對森林防滅火進行了具體分工,將在防火過程中的責任分解到每個單位和每位責任人頭上,形成了聯防聯控滅火源、全民上下抓防火的森林防火格局。
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多次召開森林防火專題工作會議,認真研究,周密部署。全縣各鄉鎮、縣直各單位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思想,充分認清森林防火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特別是林業部門,立即行動,積極組織,深入林區,利用刷寫標語、散發宣傳資料和開展街頭宣傳活動、電視臺設專欄等形式,廣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刷寫標語500余條,散發宣傳資料10000多份,電視、廣播電臺公益廣告頻每日滾動宣傳,累計張貼“林地及周邊區域禁止用火的通告”“封山禁火令”5000余份,大造森林防火輿論,全縣形成了濃厚的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為了對森林火災及時有效地控制和撲滅,新購置森林多功能消防應急滅火車2輛、各類宣傳材料、用品70000余件,防火器材移動水池、防火宣傳喇叭、望遠鏡、夜視儀、醫療箱、醫療包等110個。結合實際,2020年新聘任了62名兼職護林員,加上林政大隊和國營林場管護站,專兼職護林人員達到了525名,明確了管護范圍和管護責任,使全縣的每一個山頭、每一畝林地都有人管護,形成了縣、鄉、村高密度、網格化的管護機制。同時各鄉鎮組建不少于30人的應急小分隊,做到了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依托天保工程管護站建立了15處森林火情報告站,堅持實行24小時值班,實行日報和零報制度,認真落實定點看護和網格化巡查制度,嚴格把守林區路口,設立巡邏隊伍,死看硬守,嚴禁非林業工作人員入山,禁止帶火種入山,禁止在春耕生產中燒荒、燒灰積肥、燒地塄、燒秸稈以及上墳掃墓用火和槍械狩獵等現象,并對違犯封山禁火令者給予嚴厲打擊,從而杜絕了火災的發生。(張棟宏)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