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堅持寫作成為房桂花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初出茅廬 執著文學 奠定基礎
1940年3月,房桂花出生在山西省絳縣,由于父母親的離異,讓她從小就吃了不少苦頭。為了生活,她不得不下到溝里挖紅土,自己擔水、磨面。雖然她嘗盡酸甜苦辣,但是辛酸勞累的生活卻磨練了房桂花的意志,她不僅變得更加堅強,還比同齡的學生更懂得熱愛學習。
1951年冬天,為援助朝鮮,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當時,學校號召我們給朝鮮奮勇作戰的志愿軍叔叔寫慰問信,我就在母親的指導下,繡制了一個上面有紅牡丹花的慰問袋。”房桂花說,當時由于不小心在上面灑了一點兒藍墨水,她一邊傷心地哭,一邊又急忙跑到街上重新買了一塊新布,縫制出了一個更加精美漂亮的慰問袋。并寫了一封真摯而又崇敬的慰問信,連同她用平時攢的零花錢買來的花生、糖果一塊打包,和同學們的信件一起交給了老師。后來,別人的信都杳無音信,只有房桂花的慰問信,在《山西日報》頭版右上角刊登了出來,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這時,她平時的一些作文也作為范文貼在了教室后墻。從此,她越發地熱愛起了寫作……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房桂花只要有時間就去縣圖書館看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事故》《紅巖》……一本本書籍感染著她,一個個英雄人物成為她的榜樣。有一次,害怕借書的時間有限,她與其他幾個同學一起,硬是把《紅樓夢》抄了一遍,但由于當時經濟條件有限,她就用舊筆記本翻過來寫、在紙煙盒的反面寫、在舊課本里面的旁邊空白處寫……常年的看書和寫作,讓房桂花的寫作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1969年,為了能和在襄汾工作的丈夫團圓,房桂花申請將工作調到了襄汾的木材公司,直到“文革”結束后才被調回到襄汾縣婦聯。
毛主席曾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為了能適應新工作的需要,她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長城文學院、河北文學院、中央魯迅文學院等作家提高班學習,后又到山西文學院的編輯讀書班進修。在工作期間,她下鄉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收集先進婦女素材、加班加點寫文章,宣傳各類模范婦女的先進事跡。
不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房桂花對服裝設計、舞蹈、音樂等方面也都有著強烈的興趣。
一次,她在襄汾縣城南的集貿市場里買菜,看見一位女青年身穿一件當時還沒流行開的“八片”長大衣,在當時懂得一點服裝知識的她頓時對這件衣服產生了興趣。因為不認識,又不好意思打擾,她便跟在這位女青年的身后觀察,竟然不知不覺一直跟到火車站。
她就是這樣,愛好廣泛,經常參加老干部局組織的老年合唱團,參加老年書畫協會,學習書畫并宣傳優秀書畫人才,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并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人。
退而不休 老有所學 點燃生命
1995年,雖然房桂花從襄汾縣文聯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休,但是她的筆并沒有退休,她的勤奮、敬業、好學,讓人佩服。
她用盡精力、費盡心思,在退休之后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為了能更好地利用時間,她白天一有時間就去采訪,在獲取第一手資料后,晚上熬夜寫作。經過一段時間,房桂花發現,早起要比晚上熬夜寫作的效率更高,于是便每天5點鐘起床,堅持兩個小時的寫作。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
有一次,她在臨汾火車站候車時看起了書,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即使廣播站一直在呼叫該車的旅客請上車,她卻一門心思沉浸在書里沒聽見。等她想起來,一看表時,火車早已經走了一個多小時,她只好急忙趕到汽車站乘汽車趕回襄汾。
“還有一次,我在蒸饅頭,心想蒸熟也要半個小時,與其等著,還不如寫會兒文章。寫著寫著,靈感突然閃現,文思泉涌,一寫就忘記了時間。”房桂花打趣地說,等我把文章寫完,鍋里的水也熬干了,饅頭也烤成了黃皮……”等家人下班后,本想要吃熱饅頭,她怕“埋怨”,就急急忙忙趕緊搟了面條。
為了弘揚古代文明,這些年來,房桂花閱讀了大量的古典文學史書,引用經典、倫理講道,編寫了兩部《讀史明理》叢書,啟迪人們傳承文明。并且曾在《中國商報》、人民網》等20余家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詩詞、報告文學等500余篇。目前已編寫《群星燦爛》《汾水浪花》《熔鑄輝煌》《奉獻之歌》《百花盛開》《激情歲月》《當代丁陶詩詞薈萃》《錦繡中華》等13本書。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房桂花今年已經70多歲了。但她正如她名字中“桂花”的花語一樣:秋桂如金,吉祥美好,欣喜收獲。“我要活到老、學到老、采訪到老、寫到老,繼續為社會的經濟建設、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盡力發揮自己的余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房桂花說。
記者 郝海軍 裴斐斐
【責任編輯: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