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職于臨汾日報晚報版記者部的張瑩超是80后隊伍中的優秀代表。早在大學期間,張瑩超就積極加入到中國志愿者組織,成為一名注冊志愿者。之后張瑩超用一次次的志愿服務深刻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服務精神,在溫暖社會的同時也很好地實現了個人價值。
參加工作以后,張瑩超有了更多精力投向公益事業,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服務于社會大眾。幾年來,多次組織志愿者服務隊,為山區貧困的老百姓募捐生活物資,幫助他們渡過生活難關。每年高考結束后,都會有大學生因家庭貧窮而面臨交不起學費的困境,他便深入到基層山區,進行深入采訪和了解,通過新聞報道宣傳來喚起社會的關愛,為貧困大學生籌集學費和生活費,圓他們的大學夢想。襄汾縣有一腦癱患兒,多年奔波求醫,本不富裕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他了解到這個情況后,通過對事件的持續采訪報道,引起了社會好心人和熱心企業的關注,市第三人民醫院免費為其治療,社會的好心人也送來不少慰問品,讓這個身處困境的家庭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一年一度的無車日和世界環保日,小張總會提前組織單車愛好者進行低碳出行的騎行宣傳,配合市環保局進行主題宣傳,讓低碳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做綠色健康和環保創模的宣傳。
2011年,他又加入“寶貝回家”志愿者行動,幫助從小就走失的孩子。在掌握僅有的一點信息上,通過多次奔波和多方打聽,為一名一出生就送到河南的臨汾籍女孩找到親生母親。在我們的牽線搭橋和思想工作溝通下,雙方都放棄了顧慮,母女分離30年后重新得以團圓。此外,還關注在街頭帶領兒童乞討的乞丐。2011年10月份,冒著被打擊報復的危險,他連續4個晚上跟蹤調查,終于讓一個利用殘疾人乞討的團伙現出原形。
身為一名志愿者,張瑩超深知一個道理“施比受更有福”。多年來,他積極參加各種扶貧濟困活動,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和生活貧困人員。艾滋病患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工作間隙他每個周末都會到紅絲帶學校,看望這些艾滋病患兒,為他們指導作業、上課、做游戲、做心理輔導,讓他們也享受正常孩子能享受到的五彩童年。期間他克服種種困難,為深受病魔困擾的“秀秀”進行社會募捐,為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帶去了希望;臨汾“暴走媽媽”郭珍珍,為了兒子決定捐出自己的一個腎,但是巨額的手術費和治療費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便采訪報道,聯系省級和中央級媒體進行采訪,也聯系多個熱心企業家,為其募集更多的愛心款項。
張瑩超曾說:“我作為一名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奉獻與收獲同行,汗水與喜悅相伴。”相信有了像張瑩超這樣的榜樣,80后定會成為社會的中堅,為構建我們和諧富裕的生活貢獻力量。
記者 侯映坤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