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也會覺得有點苦,可是一想到孩子們的笑臉,想到自己也能為他們的童年留下點兒色彩,就覺得很值。”提及自己這幾年來的堅持,王曉宇有著自己的看法,她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貧困山區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王曉宇,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發展與教育專業研二學生。她用自己節儉下來的生活費和課余時間做家教攢下的錢,默默支持著貧困山區的教育;懷著滿腔熱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扶貧濟困、善待他人、奉獻社會的雷鋒精神。
一封來信牽出身邊的“活雷鋒”
打開山西師范大學校園網站,一條題為《身邊雷鋒:王曉宇愛心捐贈中學貧困生》的消息格外顯眼,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因為全國上下正在開展學雷鋒實踐活動,這類消息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
這條新聞只是簡短的情況說明:“在3年時間里,該校學生王曉宇每年都會拿出3000元錢無償捐獻給靜樂縣康家會中學,來幫助那些家庭困難面臨失學的孩子們。為了感謝王曉宇的善舉,康家會中學和今年受資助的兩名學生專門寫了感謝信。”記者看到,網頁上還附有3封感謝信。
“這是怎樣的一名學生?又有著哪些感人的故事?”在讀完這則消息后,記者對這名大學生的善舉產生諸多好奇和疑問,對一個正在求學的普通大學生來講,尚未走上工作崗位,并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本應是花錢的時候,而她卻開始資助貧困學生。
于是,記者來到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采訪,卻被告知王曉宇不在臨汾,目前在北京進行教育實習。
得知記者的來意,王曉宇的導師陳紅香對其大加贊賞:“這個女孩子平時穿著簡樸,不講究吃穿,對師生都特別尊重。”教師教育學院書記劉世民稱,王曉宇是學院的驕傲,也是全校的楷模,更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他對王曉宇的評價也十分高:“這個學生平時表現很積極,班里誰要是有困難,她都會積極幫忙,是一個很熱心的學生。”對王曉宇3年時間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跡,劉世民坦言:“在接到感謝信之前,所有人都不知情。要不是這次收到感謝信,估計永遠不會有人知道曉宇同學所做的這件事。”劉世民表示,現在社會需要這樣一個榜樣,王曉宇的雷鋒精神值得大力宏揚。
山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倪生唐對王曉宇高度贊揚:“這是當代大學校園的雷鋒,符合現代社會倡導的真善美主旋律,將在全校發起學習王曉宇的倡儀書,也將會在全社會上對這種精神進行褒獎。”為了能聯系上在北京實習的王曉宇,導師陳紅香向記者提供了其手機號碼。
網絡采訪道出心底真情感
記者電話聯系上遠在北京的王曉宇時,她正在上班。得知記者的意圖后,她的語氣顯得十分低調:“不用報道吧,我只不過是做了一點小事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有點夸張了吧。”王曉宇似乎有點不愿意接受采訪。在記者的竭力說服下,她終于同意接受采訪,但由于是上班時間,采訪只好通過網絡進行。
原來,王曉宇本科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2009年9月,讀大四的王曉宇通過學校社團的組織,她來到忻州市靜樂縣康家會中學實習,擔任該校英語和語文老師,當作大學時期的實習匯報。
“康家會中學是一所初中學校,附近村落的適齡孩子都會到這里來讀初中,離家遠的孩子則住校。我在學校擔任英語和語語的教學任務。”王曉宇回憶,那里的孩子很聽話,唯一可以活動的是教學樓前一個籃球場那么大的空地,“條件不是很好。”讓王曉宇記憶猶新的是,當時她們一直實習到11月份,天氣也慢慢變涼。習慣了都市生活的她覺得特別冷,便換上了厚實的羽絨服。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學校的孩子們卻都穿著校服或薄薄的衣服,而她是全校唯一穿羽絨服的。
有一次,王曉宇正在給孩子們上課,教室外面有兩個中年人在窗外徘徊了一陣子,沒有敲門,只是不停地往教室里張望。
她猜測這或許是學生家長,便出門詢問。兩人稱是看看孩子,孩子送點吃飯錢,便遞過來10元錢讓她轉交給孩子,說完轉身便走。
王曉宇回憶說,當時她拿著這張皺皺巴巴的10元錢,突然覺得很是心酸。
“10塊錢對我們來說,只是一頓飯錢或是兩瓶飲料的錢。可是在這里,10塊錢足以讓家長特意跑一趟送來學校,當作孩子的生活費。”王曉宇說,當時她看著家長遠去的背影,想到教室里的學生,心情特別復雜。
也就是這件事,給了王曉宇極大的觸動。后來,她了解到,現在學校雖然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國家對住宿的學生也會支付一些生活上的費用,但學生依然需要按照一定的貧困等級每月繳納80-120元不等的生活費。
“在我們看來可能數目不多,但可能對于一些孩子的家庭還是非常困難的。”王曉宇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她的心里萌生了一個想法,她要幫一幫這些山區的孩子們。
實習結束后,王曉宇和父母商量,把平時攢下的3000元生活費捐給那些孩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在得知女兒的想法后,通情達理的父母非但沒有反對,還很支持。
王曉宇坦言,她就是不想讓這些孩子因為缺錢而上不起學,“這些錢沒有具體說捐給哪個孩子,只是捐給學校,讓學校安排,把錢捐給最需要的孩子。”在第一次捐出3000元時,王曉宇心里特別踏實。不久后,她收到康家會中學發寄來的榮譽證書和孩子們寫的信。
“孩子們寫信表示對我的感謝,我感到很欣慰,覺得這件事做得非常有意義,也決定繼續幫助孩子們完成他們的學業。”王曉宇當時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把這件事做好,當成一種責任,讓每個學生都能上起學。
從那以后,王曉宇每年都會捐出3000元錢,并已連續捐贈3年。對于一名普通家庭的學生來說,3000元錢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她介紹說,平時自己會把一些不必要花的錢攢下來,同時也比以前更節儉了,“我還可以做家教來賺點錢。”王曉宇說:“每當把這些錢寄走的時候,心里總會有種充實感,我想這件事我會一直做下去。”
成長歷程嚴父慈母影響最大
對社會心存大愛,濟貧助困,必定有較好的家庭教育,接受過傳統的道德教育。
王曉宇告訴記者,父親王躍東在山西省新聞紙張出版有限公司工作,母親李鳳蘭在山西省體育總局工作,父母的家教是嚴中有愛。
“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我從他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為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汶川地震時,他為災區捐了2500元。”王曉宇說,“母親是典型的中國婦女,勤勞能干、熱心善良,常常告訴我吃虧是福,要樂于助人,有舍才會有得,舍得一些物質上的東西換來更多精神的享受。”王曉宇講了關于母親的一個故事:母親李鳳蘭是一個熱心人,平時誰要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她總會出面,有時會去關照有老人的鄰居。這么多年來,母親在上下班的路上經常會見到一名清潔工,偶爾得知家庭條件特別不好,覺得有點可憐,每次路過遇到時都會給她送點吃的,并安慰對方一番。
在父母的教育影響下,王曉宇的性格里也形成了樂善好施的品質,經常盡自己能力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
大學期間,王曉宇便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國際馬拉松和汶川地震救援等活動的志愿者。
讓王曉宇記憶最深的是參加北京紅十字汶川地震救援那次志愿服務活動。
整整一周的時間,王曉宇和同學每天從早8時堅持到晚8時,負責捐贈物資的分類和打包。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體力活,需要付出更大的辛苦。
“那時候也挺辛苦,但是一想到能為災區做點事情,就不會感覺累。”王曉宇說,當時看到全國人民都非常慷慨,她十分感動,便也想為災區做點事情,“雖然我去不了災區,但我能以別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通過這次志愿服務活動,王曉宇收獲頗多:“我是社會的一員,也應該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內心踏實,這就是付出后的喜悅。”了解王曉宇的人都知道,她生活十分簡樸,省吃簡用,從來沒有買過化妝品,穿著也十分樸素,不少人都開玩笑地稱她為“假小子”。
為了一個夢想,王曉宇堅守了3年,她表示還要堅持將捐資助學做下去,同時還要想辦法改變山區的教育設施,讓他們也用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更好地了解山外面的世界。
“我最近在琢磨著,想送給孩子們一個投影儀。”王曉宇笑著說,“我想讓孩子們也能看上電影《功夫熊貓》、《藍精靈》等,讓他們的童年更豐富一些,多一些繽紛色彩,多一些童年的夢想。”
編后:多少人,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打動,成為感動這個社會的志愿者。王曉宇,這樣一個心懷大愛的女孩,默默做地著力所能及的公益,奉獻著飽含溫暖的愛心。
雷鋒曾說:“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當今社會,在我們身邊,這些時時、處處真切發生著的感人故事,不正是雷鋒精神的光芒嗎?(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 楊國良】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