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偉小心翼翼地為圖上色
“每件作品都是選用上好的小牛皮,經過精細加工、描圖、雕刻、起畫、上色、火烙等工序,它才能制作成功。這么多作品中最小的圖案僅有12厘米,最長達到3米多。”看著裝裱好的《四季平安圖》,李世偉欣慰地說道。
今年65歲的李世偉,25歲考入孝義皮影木偶劇團。從此,他和皮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2005年,李世偉創作的皮腔紙窗影戲人物,榮獲首屆唐山國際皮影藝術節雕刻展覽一等獎,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傳承人。辦公桌前,他眉頭緊蹙,小心翼翼地為關公圖上色。“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度過,坐的時間一久,腰就開始疼。這不,為了緩解工作壓力,特意買了一臺音響來聽歌,調節一下氣氛。”
李世偉的愛人趙翠蓮也是一位擅長皮影制作的女藝人,她早年拜師學習皮影雕刻,學成后富于創新,成為知名的秦晉皮影藝術家,多次赴日本和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和展演,她被有關專家譽為“當代皮影雕刻大師”,2006年,趙翠蓮被授予“山西省民間藝術杰出傳承人”稱號和“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稱號。經她手雕刻的皮影近5萬余件,創作的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有《龍殿》、《鳳殿》、《西廂記》、《民間社火》等。
“制作皮影人很費事吧?”記者請教。“挺費事。單是刮牛皮就有不少講究,整個制作要經幾十個工序。上好的精美皮影人能使用300年,一般的使用80多年。提起皮影的市場,趙翠蓮放下手中的皮子:“剛開始制作皮影時,一個只能賣7塊錢,當時很多做皮影的人都放棄了,自己也想過,但師傅一直鼓勵自己,不能輕易放棄這門手藝。”如今,她的皮影除了賣給皮影劇團外、還被制作成工藝品,“這幾年來,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視,皮影的市場也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我的皮影就賣了30多萬元。”
聊到多培養弟子傳承皮影的話題,李世偉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人還不了解皮影,先教會自己的孩子,前段時間,他又招收了兩位無事可做的殘疾人加入,免費收他們為徒,教他們雕刻技巧,聘請他們為偉葉皮影作坊的員工。“讓年輕人傳承皮影這一傳統藝術,使皮影藝術逐步實現產業化,是我們老兩口最大的心愿。”記者臨走時,趙翠蓮說出了自己多年的愿望。(本報記者 楊琦 段小婷 文/圖)
【責任編輯: 高卓然】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