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行醫,先修德。”這是馬繼龍的口頭禪,也是他的治院之本。“從事一天醫務工作,我們就得對得起臂上的紅十字。”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馬繼龍每天平均接診患者60余人次,工作14小時以上,但在他臉上從來看不到厭煩,有的只是真誠和微笑,讓每一位患者都感到了溫馨,群眾親切地稱他為“百姓醫生”。
他為患者診治從不收掛號費、處方費,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患者節約5萬多元。在患者遇到困難時,他積極進行救助。一次,一位外籍患者外傷嚴重,急需手術,可當下拿不出錢來,馬繼龍決定先做手術,后交錢,事后還拿出200元讓他應急;對竹鎮一位村民患眼病急需治療,可沒錢,馬繼龍為他墊付了500元;佃坪中學一位學生闌尾炎急需手術,但身上沒裝錢,馬院長捐出了800元……多年來,他為困難患者減免各種費用達70余萬元。馬院長不僅為患者出錢,在關鍵時刻還為患者獻血。李高溝一名患者急需用血,可血庫存血不能及時趕到,馬繼龍主動無償獻血400毫升;麻姑頭患者急需用血,他又無償獻血400毫升;下川村患者急需用血,他再一次無償獻血400毫升……他這種高尚的醫德、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得到了群眾的稱贊、同行的尊敬,老百姓稱他為自家的好醫生。
馬繼龍認為,治病救人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苦鉆技藝,創新醫療手段,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馬繼龍特別擅長使用中醫療法,但中藥煎服比較麻煩,攜帶又不方便,許多患者提出改用西藥。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他經過反反復復地揣摩實踐,發明了中藥先煎濃縮泡服法,其藥效與煎劑相同,即開即飲,服用十分方便。用中藥內服加上外敷手段,使患者康復過程明顯加快,這一方法在衛生部醫促會越南國際學術會議上受到好評。他精心研制的治療心血管病的藥物“麝星克瘀膠囊”以其獨特的療效受到許多外地患者的青睞,他精湛的醫術在三晉大地廣為傳頌,2002年被中國醫療保健學會評為互聯網中國名醫。
為了將醫療技術推廣開來,馬繼龍筆耕不輟,先后有30余篇論文在各類報紙或學術專刊上發表。其中《紫外線輻射充氧輸入療法配合中藥治療腦梗塞》在美國洛杉磯醫學國際會議上獲金獎,《中藥泡服試驗研究》在越南國際醫學學術會議上獲一等獎,被美國中華醫學雜志聘為編委,他發明的藥物“麝星克瘀膠囊”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地區科技進步獎。去年又被聘為山西省委直接聯系的高級專家。
有人說,在醫學知識上不斷進步,馬繼龍可以說是一名成功者。但作為一名市政協常委,馬繼龍想到更多的是為患者服務、為人民服務。他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認真履行委員職責。他多次組織醫務人員參加社區義診活動、免費診療活動、送醫下鄉活動。今年,他在本院開展了為全縣農民進行免費體檢活動,并為困難患者捐款合計31萬元。為開展好政協活動,他認真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他提出應該把新的醫療改革、完善的醫療機制納入到經濟建設規劃中,得到各級領導的認可。在市政協常委會上,他對如何打造和諧的醫療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撰寫了《關于農村醫療衛生改革》等提案,其中《重視農村中醫藥發展,減輕農民看病負擔》被確定為重點議政材料,在市政協常委會上做了專題發言。
多年來,他立足本職工作,經常深入到農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進行考察、調研,參加義診、慰問、捐助活動。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大家的稱譽。政協委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他的身上不斷升華,他正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一個政協委員的信念,不斷為自己臂上的紅十字增光添彩。(記者許麗 通訊員要凱朝 侯建兵)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