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成績的背后,傾注著永和縣水務局局長廉海平和永和水務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
自上任以來,廉海平因地制宜、開拓創新、不等不靠、不畏艱辛、苦干實干、勇于探索,為永和人民謀策略、謀富路,充分發揮水利人的智慧,用水利人的一雙雙手,讓一個個荒溝變“寶”,成為一個個高產溝、生態溝、風景點,干出了全省矚目的成績。在他的帶領下,永和縣水務局三年中被市水利局評為全市水保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市水利工作先進縣、全市農建先進縣和水利工作紅旗單位,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經濟工作綜合獎、爭取項目資金獎等10余項榮譽。
去年在省、市水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永和縣啟動了西峪溝流域水土保持壩灘聯治工程。他和班子成員反復研究,確定了“突出一個理念,把握三個環節,確保三個到位”的工作思路,帶領全局20余名同志吃住在工地,白天和同志們一起干,晚上別人休息了他還在聯系施工材料、組織車輛、處理各種事務,往往一干一個通宵。就這樣他帶領同志們堅持戰斗100天,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西峪溝工程,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荒溝變良田”的治理目標。人均增加壩灘地1.7畝,垣面發展經濟林800畝,坡面營造水保林3500畝,路旁栽植風景林1600株,骨干壩土場和壩坡得到綠化、美化。
永和縣歷史上農村飲水解困第一大項目——紅軍路集中供水工程在2008年被縣委、縣政府提上了議程,接受實施任務的廉海平深感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分量。這項工程涉及三個村委的七個自然村,近3000口農民和280余頭大牲畜。春寒料峭的三月初,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就來到這里,13.5公里的引水工程,跨越5條大溝10面大坡,相對高差170米,給勘測設計帶來極大的困難。早晨地凍如鐵,中午地表消融一片泥濘,下午坡滑泥稀,加上這里黃河岸畔溝深路窄的地理條件,設計人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為了安全他買了一排大繩,拴在每個人的腰里,逐漸勘查,而他對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標志都親自過問查看,經過近二十天的苦戰,參戰人員腳上的鞋子磨破了幾雙,最終制訂出了理想的施工方案。這項工程歷時116天,新建蓄水池7個,機泵房1個,配套機泵2套,跨越涵洞13個,鋪設不同口徑水利管道4萬余米,新增自來水入戶270余戶,日供水能力達75噸,圓滿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交辦的任務,紅軍路沿線的3000余口老百姓終于吃上了自來水,生活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關注民生,科學發展,多建設一些既能攔泥、蓄水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提高生產效益的壩灘地;多修一些解決山區群眾飲水困難的飲水工程,提高山區群眾生活水平……”是他的夢想,為此,他不知疲倦上項目、引資金,治荒溝、解水困,譜寫永和水利事業的新篇章。 (作者:許麗)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