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四盆綠油油的冬青在院門口一字排開,院內羽毛球場、乒乓球場鋪著塑膠地板,上下二層樓的墻壁都被粉刷成淡黃色,房間里還掛著中國結、紅燈籠……日前,記者來到侯馬市路東辦新田路社區居委會,溫馨氣息迎面撲來。
“這兒是居委會,也是社區居民的家。”新田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賈海生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我們這個‘大家庭’可謂‘五臟俱全’,舞蹈室、音樂室、醫療室、圖書室等設施齊全、應有盡有。”
潔凈、溫馨的居委會就像是整個新田社區的縮影。賈海生在新田路社區工作了15年,15年間,他只做了一件事:讓社區居民過得舒心。
黨建帶出好路子
2018年7月,新田路社區“一核、雙帶、三服務”工作法得到山西省民政廳的高度評價,并上報國家民政部。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面對新形勢,賈海生認為黨建工作必須創新工作方法。
怎樣創新?“一、二、三,三步走!”賈海生積極動員社區黨員、社區共建單位和居民,共同參加社區社會事務管理,構建信仰堅定、功能健全、務實高效的服務隊伍。
全省首創的“一核、雙帶、三服務”社區工作法中,“一核”即以加強社區黨支部能力建設為核心,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不斷深化“黨員在學習”“黨員在活動”“黨員在行動”和“黨員先鋒行”,不斷增強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雙帶”即帶動轄區單位開展共駐共建工作,帶動在職黨員進行便民服務;“三服務”即服務于社區困難居民家庭,服務于社區環境整治工作,服務于和諧社區建設。
社區居民對新的工作方法有何感想?
新田路社區糖酒小區物業負責人郭勝民在物業行業已工作了30年。近年來,郭勝民感覺到最大的變化就是小區的環境,垃圾一律入筒、車輛整齊停放、鄰里互幫互助……“‘書記’這人靠得住,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小區變得越來越好了。”
多年來,新田路社區舊貌換新顏的小區不止糖酒小區一家。
新田路社區有18個居民小區,個別老舊小區臟、亂、差,擠占公共通道,嚴重影響市容和公共秩序。賈海生通過走訪、了解,根據不同小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
通過發動市建公司家屬院居民參與,用一天時間,出動人力40余人、四輛大型垃圾車,徹底清理了該小區積攢多年的垃圾山;聯行家屬院的老舊煤池等垃圾成堆,賈海生多次與三家銀行、垃圾清運隊進行協商,用了三天時間予以徹底治理……現如今,社區里的各個小區都實現了“亮化、硬化、凈化、美化”。
文化喚醒新生活
在新田路社區工作了15年,社區居民都習慣稱呼賈海生為“書記”。
“我們最近可正踅摸著給他起個‘外號’呢。”新田路社區群眾藝術團團長丁愛軍和10余位社區居民,每周二、周四都會到社區一起參與軍樂隊節目排練。聽聞記者來意后,掏出手機打開微信說,“你給參謀參謀,看看這個怎么樣……”話音未落,賈海生已經站在了丁愛軍身后,邊搖頭邊笑著說,“又給我起外號呢吧?讓我看看,這回起了個啥。”
“西貝狼,還湊合吧。”看完后,賈海生略帶得意地揚起了嘴角,一旁的丁愛軍卻樂得合不攏嘴,“那你可不能反悔,我們就繼續排練了。”既像老友在聊天、又像親戚拉家常的這一幕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2016年,賈海生組織社區群眾文化生活愛好者,組建了社區群眾文化藝術,下設群藝軍樂隊、老年合唱隊、群藝戲曲隊等六支群藝隊伍。“我們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從每周一到周五天天有。大家玩得開心、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賈海生介紹說,近年來,社區的文化藝術團不只在侯馬市進行演出,還代表侯馬多次參加市里的重大慶典活動。
“別看排練節目是業余愛好,我們每一支隊伍的紀律性都很強,說幾點集合就是幾點,肯定不會有人遲到。”群眾藝術團是賈海生引以為傲的一支隊伍,不僅因為紀律性強,還因為社區居民參與到藝術團的活動中后,快樂多了,煩惱少了,跟居委會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也更近了,工作更好開展了。
真情凝聚向心力
“書記,有沒有打氣筒?”
“書記,我有個證明要開。”
“書記,明天社區有啥活動?”
……
賈海生每天要被喊上許多次,每次被問,他都會耐心應答。
“復旦大學教師陳果有句話這么說,‘世界上只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你好好活著;第二,幫助更多的人好好活著。’”賈海生說第二點就是他的工作宗旨,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社區居民過得舒心、開心。
多年來,賈海生堅持“萬事民為先”的工作理念。數十年如一日,把滿腔的熱情與關愛奉獻給社區居民。
社區居民潘迎霞行動不便,長年拄著雙拐行走,屬一級殘疾。賈海生親自登門為她辦理廉租房、殘疾證等事項,平時還隔三岔五上門了解生活情況。潘迎霞十分感動,每次見了面,都拉著賈海生說:“你比我的親兄弟還親。”
2018年,社區居民閆建國的孩子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得知消息后,賈海生趕緊上門祝賀。“一進門,大人、小孩臉上都‘寫’了個愁字。”看到閆建國一家的情況,賈海生猜到了原因,“學費的事情咱們一起解決,別怕,一定要讓孩子上大學。”賈海生帶著閆建國一家單位一家單位地跑,終于爭取到了5000元的困難救助款,幫助這個家庭渡過了難關。
之后,賈海生收到了閆建國一家人寫來的一封感謝信,“信中的千言萬語就是一個詞,感謝。”這封信賈海生看了又看、讀了又讀,他被信中質樸的感謝所觸動,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他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記者手記
作為一名社區干部,每天要面對許多“婆婆媽媽”的小事,但賈海生從不小看這些小事,他把這些小事當成大事來抓,他說,“我在崗一天就要當好一天的差,決不讓居民失望。”
辦理小事,賈海生有自己的竅門:笑臉相迎、真誠服務。他說,“干工作不要有負擔,大事、小事都是事兒,先把情緒撫平,再擺正心態,用心服務。”
記者 劉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