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汾西縣北街社區居民心中,王永峰是一名走路風風火火、處事精明強干的大忙人;在領導的眼里,王永峰是一名工作認真細致、十分靠譜的明白人。她從一名普通社區工作者做起,十余年如一日地忙碌在處理社區各種瑣事、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中,為轄區居民營造了安定祥和、文明禮貌、鄰里和睦的生活氛圍,以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優秀社區干部對黨和人民的錚錚誓言,贏得了組織的贊譽和居民的認可。
任勞任怨,當好社區“管家婆”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更是如此。2008年1月,王永峰到北街社區擔任計生信息員。由于當時社區工作人員少,各種事務也較繁雜,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動承擔起辦公室、統計員等工作職責,隨著進一步歷練和能力的不斷提升,組織上把婦聯、殘聯、網格長的工作也交由她負責。
2012年至2017年,在網格化工作最繁忙的五年間,她一人兼任4個網格的網格長,還要完成辦公室上傳下達、跑腿辦事等工作。對此,她沒有一絲怨言,更沒有絲毫懈怠,每天去單位最早的是她,回家最晚的也是她。“干社區工作,就是婆婆嘴、麻雀腿,只要能把這個‘大家’管好,苦點、累點無所謂。”王永峰笑道。
多年來,她所經手的各種報表、臺賬從來沒有出過差錯,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耽誤過組織安排的每項工作,北街社區內務管理、各項基礎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社區的一名老黨員曾贊揚道:“北街能有這么大的變化,與永峰這個‘管家婆’的勤勤懇懇是分不開的。”
一心為民,織密服務“細網格”
在王永峰心里,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她時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大家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做,與大爺大媽同坐一條板凳,聽他們拉家常成為她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天下班后,她總會到居民家中坐一會兒,詢問他們生活是否有困難,并做好走訪記錄,確保對每戶的家庭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北街社區的平安小區,住著幾戶上了年紀的老人,她經常往返于這幾戶居民家中,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她便為他們代繳水電費、物業費,與縣殘聯協調拐杖、輪椅,帶著老人到附近公園休閑。老人們經常說:“永峰就是我們的親閨女呀!”有個貧困戶王愛愛,丈夫和孩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年邁的公公需要人伺候,生活十分困難。王永峰主動幫扶,入戶同王愛愛談心,減輕她思想上的壓力,并多方聯系,給王愛愛爭取到一份公益性崗位工作,定期打掃居委會樓道,增加了收入。
現如今在北街社區,年輕人都親切地稱呼王永峰為“王大姐”,老年人都稱呼她“小王跑腿”。多年來,服務百姓的事她做了不計其數,在北街社區所有網格的居民家中,都能找到她忙碌的身影。正是基于對居民工作的熟悉、對社區情況的了解,在繪制北街社區16個網格圖時,每家每戶情況她都能娓娓道來。專家們都感嘆道:“我們不用實地看了,王永峰就是個‘活地圖’!”
真情奉獻,爭做治理“先行者”
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里,難免出現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婆媳關系不和、兩口子吵架等,大家都愿意找王永峰幫忙解決。這同她熟悉群眾工作、處事公道是分不開的。多年來,她調解各類家庭、鄰里糾紛矛盾90余起,挽救瀕臨離婚的家庭10余個,成為大家交口稱贊的“和事佬”,被縣法院聘任為人民陪審員。
為加強社區基層治理,王永峰率先在北街社區建立居民文明公約,在平安小區、北門網格每年都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評選活動,有效推動了文明社區建設工作。為了擴大居民就業渠道,給他們帶來增收的機會,她積極邀請縣編織能手教婦女編織帽子、手套,引導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收入,使編織產品走進了汾西的超市,進一步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她還積極同縣婦聯對接,邀請專家到社區開展平安家庭教育、育兒教育、婦女保健教育講座等活動,倡導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質,豐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為促進社區和諧安定團結作出了積極貢獻。她多次被居委會授予“基層治理先進工作者”“平安創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北街社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社區”。
記者手記
“情系社區、情系居民,讓組織放心、讓居民滿意。”這是王永峰的奮斗目標和執著追求。她愛崗敬業,扎根基層,獻愛社區,服務居民,架起便民服務的“連心橋”,構建文明和諧新社區,彰顯了新時代社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詮釋了一名基層社區干部甘守寂寞、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美好形象。
記者 李羿玫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