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行醫不讀書怎救膏肓于指掌,看病應明理方知脈象有沉浮。”這副墨香味較濃的書法對聯,出自洪洞縣辛村鄉南段村村醫鄭海明之手。
鄭海明為患者配中草藥。
鄭海明1998年畢業于山西中醫學院,1999年坐診村衛生所至今。期間,苦學中醫兼修書法,又以“胃安堂主人”名號和書法閑章示于外人。
南段衛生所地處洪洞縣城飛虹西大街睿祥佳園,衛生所分上下兩層,一層是衛生所,二層是書法室。環顧衛生所四周,墻上沒有掛錦旗,而是掛著“大醫精誠”“蘭亭集序”等書法作品。鄭海明給病人開藥方子,也是用毛筆加墨汁寫成的書法小作品。
鄭海明的妻子胡蘇華是一位藥劑師,平時與鄭海明料理衛生所的業務,夫唱婦隨,是標準的賢內助。胡蘇華說:“海明把錦旗一堆放在床下面,不讓掛,滿世界掛的是書法,你說這是書法室還是衛生室?人家許多同行甚至徒弟,看病做廣告,海明卻傻乎乎地練字哩,說他沒有商業意識吧,他臉皮厚也承認。”
不管妻子胡蘇華說啥,鄭海明的內心和外表,總是像水一樣的平靜。來衛生所看病的患者都知道鄭海明是醫生,也知道鄭海明是書法家。對鄭海明來說,正常情況下,病人來小坐看病,忙碌一陣子是天經地義的,但到年關時分,小區有寫對聯的、掛條幅的,還有慕名而來求字的,就造成了求字的比看病的人還多的現象。而鄭海明總是像往日一樣,耐心地承諾著每一個人。鄭海明說:“書法關鍵是興趣,千金難買愿意。不管筆墨紙硯花多少錢,我愿意,我把這看作是對患者進行心療的一種方式。”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談書畫之余,便談到醫道之竅、做人之本,書畫與醫道之間有一個相同的“悟”,讓鄭海明在兩個行業中游刃有余。
洪洞縣堤村鄉北石明村中醫楊金才對鄭海明評價頗高。楊金才說:“當下研究中醫者,中青年人少之又少,鄭海明能書醫集于一身,尤為難能可貴。”為此,楊金才將自己40年著成的《楊金才醫案選》親自上門送給鄭海明,鼓勵其在醫學、書法道路上不斷求索。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曰:“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意思是說,有這樣一種愚蠢的人,學了幾年醫,便覺得自己學得很好了,以為普天下的醫生數自己最高明,沒有不能治的病;等到治了幾年病,才明白醫道之深奧艱難,才知道對許多病癥還是沒有好方子,一籌莫展。從醫多年來,鄭海明時刻以此來勉勵自己。在工作中,他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憂病人之所憂,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臨床療效作為硬標準,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
去年6月,一位霍州的患者慕名來南段衛生所就診。這名患者77歲,自訴失眠、食欲不振、胃脘時疼、冷感、大便時溏時干,去過北京、太原、西安,中西醫都看過,效果不好。鄭海明經過望、聞、問、切,發現他脈沉細弱,舌淡苔白厚,證屬中陽不足,久則及腎,時間太長兼有肝郁,屬典型的疑難雜癥。鄭海明用自擬溫胃補腎安神湯三劑,3天后,患者復診自訴夜已能眠,冷感消失,食欲稍好。患者服藥27服后,今年7月又來復診,已白胖、精神很好,自訴一年來正常飲食,未有不適。他感動地說:“鄭大夫真是藥到病除,妙手回春。”
南段衛生所地處城鄉接合部,看病的人大多來自農村,衛生所免不了有欠賬掛單,天長日久,也有一筆不小的數目。對鄭海明來說,這些數字僅僅是空頭數字而已,并不代表任何利益。更難能可貴處在于,鄭海明從醫二十余載,竟然不折不扣地遵循名醫名訓,每隔兩三年,對困難戶掛賬一律銷毀燒凈,以示醫德。鄭海明說:“在我眼里,只有望聞問切,沒有富貴貧窮。”對此善舉,鄭海明妻子胡蘇華積極贊成,她說:“海明醫術高超,學問也深,他經常給我和孩子講華佗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講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咱行醫就是圖病人健康、醫生心安,大家平平安安。”
鄭海明多次參加社區健康宣傳和當地書法交流,廣受好評,并獲社區優秀醫生、愛心書法家等榮譽稱號。
記者 范韶華 文/圖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