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冬的小洼村寒意漸濃。天還沒亮,任天鎖便披衣起床,趁著清亮的路燈趕著瞅了瞅香菇大棚的建設進度,滿足地回到家吃過早飯,哼著歌兒大步走到石膏廠去上工。
56歲的任天鎖是蒲縣喬家灣鄉小洼村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過去一家三口僅靠自家12畝地維持生活,女兒還要上學,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結余不下幾個錢,一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種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任天鎖愁得頭發都白了。
2015年8月,付娟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被組織從縣婦聯選派到喬家灣鄉小洼村擔任“第一書記”,進村伊始充滿激情的她打算甩開胳膊大干一場。
小洼村轄小洼、楊家嶺、安家峪、古縣4個自然村,全村161戶518口人,貧困戶55戶161人。當付娟到達小洼村報到的那天,村民們卻是一臉的疑惑:縣委的人來當“第一書記”,聽說還是一個女娃娃?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小洼村人,讓村民打心眼里接受她、支持她?付娟想,這首先要轉變家的觀念,把小洼村視為家,視村民為家人,脫下靚麗的衣服,高跟鞋換成運動鞋,充分發揮婦聯干部的優勢,從全村的婦女入手,和她們拉家常,組織村民們進行集體活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走出了融入小洼村的第一步。
在付娟到來之前,為了實現整村脫貧,村里也想了很多增收致富的路子,其中核桃產業發展成效最大。“十二五”初,在縣委、縣政府經廣泛調查研究后,決定打造核桃、馬鈴薯兩個10萬畝基地。幾年下來,村里共種植核桃1552.2畝,覆蓋率達到98%,這滿眼的“綠色銀行”為小洼村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調研走訪期間,付娟認識了任天鎖一家人,了解到任天鎖的貧困情況。當時,任天鎖家的12畝地已成功種上了核桃。核桃還沒進入盛果期,間種的糧食作物僅能維持生計。為了介紹任天鎖進入石膏廠打工,付娟跑細了腿、磨破了嘴,石膏廠負責人最終被她的誠意所打動。當聽到這個好消息,任天鎖一家樂開了花。有了工作的任銀鎖一下子仿佛年輕了20歲,廠里規定8點半上工,他每天早早就趕到工地認真干活。他的突出表現得到了認可,每月給他2000余元的工資。任天鎖給付娟算了一筆賬,他每月的工資2000余元,一年下來就是2.5萬元,加上核桃和糧食作物收入1萬余元,除了日常花銷,還能攢點。當任銀鎖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付娟時,她開心地難以言表。
根據全村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付娟進行了分類,有養殖基礎的協調貸款,擴大規模;家里有剩余勞動力的,或就近介紹務工,或通過勞動部門開展勞務輸出。如今,小洼村養殖戶已發展到7戶,其中養牛的6戶,共計36頭,養豬的1戶,計150頭;協調外出務工14戶、26人;核桃明年將進入盛果期,年人均增收1800元,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寬了。
自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小洼村通過3次外出參觀考察,班子研究,并結合本村實際,確定把香菇大棚種植作為穩定脫貧致富,實現集體經濟破零,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村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靠包帶企業,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問題。
方案一經公布得到了廣大貧困戶的擁護,任天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雖然在村里的幫助下,我脫了貧,但我還想多掙些錢,過上好日子,還要送女兒上大學。”2017年4月,小洼村名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并開工建設,占地面積20畝,現已建成日光鋼架拱形大棚15個,可容納菌棒15萬袋,配套引水、供電、道路等工程也陸續完成。
小洼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光伏發電惠民工程完成了申報,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收入,在付娟心里樂開了花,村民的認同給了她向前的信心和勇氣,讓她真正成為一個小洼村人。但是一想起另一個家,不禁一股愧疚涌上心頭。
女兒打電話說:“媽媽,我想你了!你不是說今天回來嗎,你說話不算數!”頓時她心如刀割。她想跟女兒說,“寶貝,我現在有兩個家,但小洼村這個家比你們更需要我,等全村人都像任天鎖一樣過上幸福的小日子,我一定好好補償你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第一書記”心里可以委屈,但不能沮喪、放棄。因為他們明白“脫貧攻堅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只要貧困戶脫貧了、富裕了,這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以真心、熱心、恒心來服務村民,感染村民,引領村民,時刻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張鵬 劉焱佳)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