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過幾年,萬畝密植梨園掛果豐產,群眾增收致富,那就是我心底里最大的成就感?!壁艨h農發辦主任馬世曉樸實的話語里帶著一種豪情。
隰縣是傳統農業縣,“玉露香”梨是全縣特色主導產業,但存在規模小、生長周期長等問題。馬世曉認為,農業綜合開發就是要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上,通過產業發展,合力脫貧攻堅,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敢于決策 勇于擔當
有人不解,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務,是如何工作,又是怎樣順利推進?馬世曉回答:“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沒有任何推脫的理由和借口?!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密植園在隰縣是新生事物,雖具有省時、省力、掛果早、效益高的特點,但群眾了解少,存在認識差距。為此,馬世曉組織合作社和專業大戶代表,赴河北農大張玉星教授基地,實地參觀學習,了解密植園“大苗建園,圓柱樹形,培肥地力”的要點,讓大家學習省力化修剪、測葉施肥、生草覆蓋等先進農業技術,認識到可以實現“當年栽植,二年開花,三年初掛,四至五年進入盛果期”的目標。馬世曉與同事們一起研究實施方案、推進措施,決定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密植園建設,推動主導產業轉型升級。
一心為民 執著堅守
作為基層干部,馬世曉與群眾打交道多,農民們能聽懂他們的心聲。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他及時傾聽群眾意見,把工作重心扭轉與此,提出了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三個傾斜”:項目傾斜、產業傾斜、務工傾斜。在工作中,他堅持把群眾意愿放在第一位,只要群眾提出 合理訴求,都盡量予以滿足。比如提水設施的設置、苗木質量的把關、科技服務的措施等,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推進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馬世曉十分善于做群眾工作,他及時與群眾溝通,從傳播國家政策到進行技術指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大家分享產業發展的優勢,堅定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
了解馬世曉的人都知道,他注重實際行動。節假日,對他而言是從未有過的概念;夜深人靜的時候,對他而言是奮筆疾書、積極上進的開始??h農發辦的工作人員們體會最深的是,“這個領導真不一樣,哪個工程點都能見到他。”2017年創新試點項目實施以來,馬世曉更是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設,兩個項目涉及3個鄉鎮14個村。他提出打造“玉露香百華里采摘線、景觀線、致富線”,往往來回就是半天時間,有時現場為農民解決問題,回家就到大半夜了。沒有人知道他走了多少路、跑了多少個來回。風吹日曬,黝黑了皮膚、寫滿了滄桑,歲月仿佛是最好的見證。
注重細節 創新推進
“細節決定成敗”是馬世曉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項目工作事多繁瑣,作為部門領導,很多人認為只要宏觀上把控好就行了。但他認為,細節問題至關重要,一定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注重細節、創新推進。多年的工作實踐,讓他養成了嚴謹細致的態度。
他認為密植園建設,就是若干細節構成的龐大系統工程。僅從苗木來講,就存在品種、根系、病菌、起運、栽植等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到位、責任到人。在近年實施的農發項目中,苗木成活率都達95%以上,品種、質量也得到保障,這一簡單數字的背后,是以他為首的基層農技人員付出的艱辛努力。
在工作創新上,馬世曉堅持思路、體制的創新,也推進了農業技術的創新。面臨苗木補缺的情況,他提出了杜梨營養杯嫁接的辦法,不返根,純度、成活率有保證,克服了制約項目進展的瓶頸因素。在產業化項目上,他協調縣、鄉、村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確立了扶持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旅游、電商共同圍繞主導產業,建基地、搞加工、活流通,通過基地、恒溫庫、網上營銷、農家旅游、產品宣傳等形式,延伸產業鏈條,融合產業發展。
正是這種“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使馬世曉在工作崗位做出了突出貢獻。從2014年開始,他轉變工作思路,依托農業綜合開發“一縣一特”和小流域治理項目的實施,打造無魯垣萬畝玉露香示范基地,帶動全縣主導產業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同時,為提升產業效益,率先在全縣引進了玉露香密植園發展模式,選擇無魯垣、東垣、曲池垣、峪里等不同海拔地區,栽植230株、160株、110株不同密度的實驗園,先行先試、創新實踐,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2016年春,通過實施適度規模經營及小流域治理項目,馬世曉開始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密植園項目,新發展玉露香密植園3000畝。2017年,以高標準農田創新試點項目為帶動,發展玉露香密植園9000畝,使全縣密植園規模達1.3萬畝以上,同時扶貧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嘗試,為全縣特色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和輻射推廣作用。(張瑞強 曹小虎)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