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地制宜,帶領百姓發展產業;引進資金,讓村里煥然一新;他腳踏實地,用一件件實事贏得村民的信賴,村民們說他——
件件實事暖心窩
臨汾新聞網訊 7月12日,酷暑難耐,室外溫度達到39℃,而在浮山縣東張鄉南衛村的西瓜地里,記者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與瓜農探討西瓜的生長與銷售情況。年輕人黝黑的皮膚,腳上穿著千層底布鞋,蹲在瓜田里,打探著地里的西瓜,手上沾滿了泥土。瓜農衛丹敏笑著說:“小書記,你看我這次種植的西瓜比之前的味道更好,甜度大、水分大、更爽口。這幾天,有不少商家過來收,大家都說好吃。”村民口中的“小書記”就是市國稅局駐南衛村“第一書記”宋海龍。宋海龍擦了擦汗說:“那我就放心了,你家種西瓜又養雞,還用金融扶貧貸款建了屋頂光伏,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貧困戶衛丹敏在宋海龍的多方協調下,依靠金融扶貧貸款建屋頂光伏,發展土雞養殖。正值西瓜銷售旺季,他入戶了解西瓜銷售情況,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宋海龍心中的大事。在走訪中,宋海龍得知65歲的貧困戶李可有繪畫特長,就將村文化活動廣場和村委會墻面讓他進行墻繪,一方面向村民宣傳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解決李可的生活難題。在李可家,老人一進門就緊緊握著宋海龍的手說:“多虧咱小書記,讓我能發揮所長、貢獻余熱,生活有了保障。他經常為村民辦實事,不計回報,我們有啥事需要幫忙,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并解決,讓咱老百姓暖到心窩里了。”
宋海龍同村黨支部書記衛傳翔查看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情況。該基地的建成,將為更多貧困戶解決就業難題,增加村民收入。
南衛村有216戶、846口人,耕地面積1200余畝。村民以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為主。自2016年初以來,共脫貧46戶173口人,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87口人。
駐村兩年來,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宋海龍強化黨建工作,提高黨員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素養,建立黨員微信群,組織黨員到寨疙瘩“八路軍革命指揮部舊址”參觀學習;發放“便民服務聯系卡”,了解貧困戶的所需所盼,通過走訪、座談搜集村民的建議;協調建成春秋大棚,增加耕地灌溉面積;修建移動信號塔;爭取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修建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80立方米的水塔,鋪設輸水管道4500米,讓村民能進行旱地灌溉;為16戶貧困戶每戶爭取5萬元金融扶貧貼息貸款,發展養豬、養雞、春秋大棚等產業;考察土雞散養項目,協調聯系養殖場地、雞苗,發展土雞400余只;積極與大象集團協商合作模式,500頭生豬養殖場已完工;協調單位市國稅局資金修建文化廣場;幫助老弱村民聯系就醫、問診;通過村喇叭播放新聞廣播,讓村民了解國家時事和扶貧政策;幫助生活貧困的老紅軍衛國英申請資助;協調駐村工作隊隊員自費為癱瘓在床的老人配備輪椅;為符合危房改造的村民郭延年申請危房改造補貼;通過微信圈幫村民銷售蘋果、土雞蛋;多次組織單位職工捐贈衣物600余件;聯系機關食堂長期采購面粉,并銷售玉米面1000公斤……2016年至今,他共解決各類民生訴求30余件。
宋海龍與堯頭村“第一書記”段小靜、村黨支部書記衛傳翔商討發展桃樹產業,計劃連片發展,形成當地優勢產業。圖為他們查看桃樹間種藥材的情況。
村黨支部書記衛傳翔說:“宋書記自駐村后,就沉下身子,上門入戶與村民拉家常、問疾苦,從小事做起,解決老百姓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每件小事件件得到落實、事事得到響應,在點點滴滴中溫暖了村民的心。如今,咱村各項基礎設施得以完善,有了自己的致富產業,村風正、村容美,離不開小書記的努力啊!”
走村入戶記錄民情、為民解憂是他的日常工作。圖為宋海龍與村黨支部書記衛傳翔在貧困戶李可家了解他的生產生活情況。
記者 鄭曉軍 劉靜 王婧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