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玉寶,1953年生,山西洪洞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臨汾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詩書畫研究院副秘書長。
臨汾新聞網訊2月5日,農歷雞年的正月初九,“幸福臨汾”山水畫作品展在市群藝館拉開帷幕,所展作品描繪了平陽古城的秀麗風光,深刻詮釋了“幸福臨汾”這一主題,吸引了眾多書畫愛好者前來觀展。在近百幅精品力作中,衛玉寶創作的山水畫《黃河》塑造出黃河萬里鐘靈的磅礴氣勢。特別是那湍急的水流下瀉時撞擊到斷層巖石上,水團由里向外翻飛,巨浪掀騰而起,飛花四濺,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與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
1953年,衛玉寶出生在洪洞縣馬牧鄉馬牧村。盡管出身農家,但兒時的他對寫字、書畫有著異于常人的喜愛,村里華嚴寺里的壁畫、三面紅旗的宣傳畫以及盛行一時的小人書都成了他學習繪畫的教材,在不斷臨摹的過程中,書畫藝術的種子在他小小的心懷里悄然萌發了。上完小時,他最喜歡上圖畫課,因為他的圖畫作業時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傳閱。同學們給他起了個昵稱“小畫家”,老師們要“小畫家”負責出全校的黑板報,那畫在黑板報上的活脫脫的太陽、云彩和向日葵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肯定。但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極具繪畫天賦的少年,卻因種種人生際遇,沒有機會進入美術專業學校深造。但在他心底,從來沒有放棄他鐘愛的書畫藝術,始終孜孜不倦地鉆研著書畫藝術的要領。為了心中的書畫夢,他多年來一直不斷地通過訂閱美術雜志、中國書畫報等堅持自學。在艱苦的勞動之余,一有時間就臨摹書畫、寫生。1987年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系統地學習了書畫理論知識,使自己的理論認識和繪畫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他筆下的雞,不管獨處還是成群,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生活氣息濃厚,極富情趣,都透著一股安詳與平和;他筆下的蝦,用筆簡練概括,水墨晶瑩剔透,畫面動中有靜,雖僅施以墨色,卻已使蝦群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早在青年時期,衛玉寶走遍了周邊縣市,寫生畫畫,給老人畫像、畫老虎、吊花等補貼家用。就在這個時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吉縣,第一次見到了黃河,感受到了壺口瀑布的氣勢。至今,他還記得導游那詩歌般的語言: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不僅用自己甘甜的乳汁養育著千千萬萬黃河兒女,而且在5000余公里的沿黃線上留下許多渾厚自然、鬼斧神工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給黃河兒女帶來賞心悅目的享受。其中,壺口瀑布就是黃河流域一大奇特的壯麗景觀,堪稱黃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滾滾黃河像一條巨龍奔騰而來,承載著華夏五千年的厚重歷史,穿行在秦晉大峽谷中,當流經山西吉縣境內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河水由四五百米突然收縮為四五十米,滔滔河水傾瀉而下,沖入約五十米的石槽中,形成雄渾壯觀的瀑布群,因形似茶壺而得名。這就是中國著名的河瀑奇觀——壺口瀑布。
導游的話,聲聲敲著衛玉寶的心坎,每一位畫家都有自己的題材范圍,并以一個或幾個題材作為自己的創作母題。有了這種題材作為技藝的載體,就能夠將自己的藝術能量發掘、發揮出來。
此時,衛玉寶就有了想用自己的繪畫技法表現壺口瀑布的想法,并確立了以畫壺口瀑布為自己書畫藝術創作的主題。從這一次后,一有機會,他就去看壺口瀑布,他說,壺口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變化,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樣,越去越有感覺。在壺口瀑布,他好多次遇上美術院校的師生寫生,心中羨慕這些幸運兒。至今,他還珍藏著美院老師給自己畫的壺口紀念速寫像。記得有一次,由于癡迷壺口寫生,為了近距離觀察,他差一點掉下壺口。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后怕。
為了畫好壺口瀑布,年過半百的他旅居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游歷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開闊了眼界,開闊了胸襟,開闊了思路。北京的琉璃廠、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宋莊、潘家園、中國國家畫院、徐悲鴻紀念館、齊白石故居、廣州的文明路、文德路、書畫廣場、廣州美院等都是他經常去的地方,參觀畫展、拜訪各地名家,吸收各派黃河壺口瀑布畫法技法,取長補短,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心中對壺口瀑布的積淀經過陳年的發酵后,創作出了大量的黃河壺口作品,多次參加市縣美術作品展、美術交流展和個人畫展等活動,獲得了各種獎項,同時也得到了圈內人士的肯定和贊譽。
衛玉寶說,多少次夜闌人靜,我在心中勾勒黃河,追尋我們母親河誕生的民族精神。我作為一個華夏子孫,有責任唱出永不疲倦的民族之歌,畫出母親河那跳動著的永恒的心律,讓黃河那亙古不竭的水流和萬載不息的波濤詮釋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內在動力吧! 記者 劉晚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