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對于襄汾環保局監察隊長張世峰,周圍的人常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不講情面、不懂變通、認死理;有人說他呼之即來、心有群眾、有擔當;有人說他不茍言笑,是個冷臉漢子;有人說他待人熱情,像是自家人……張世峰說,這兩種相反的評價都應當算對,但不算準確。面對違法者必須講原則,沒有情面可講;面對老百姓就得像親人,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
環保執法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執法環境和執法對象日益復雜,給環保執法帶來更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的執法形勢,張世峰不斷加強學習,狠鉆業務知識,熟悉環保法律法規,力求先行一步,成為局里數得上的行家里手。2007年,被任命為監察二中隊隊長后,他又帶動全中隊開展學習。身為隊長的他經常充分利用網絡,搜索書本中涉及不到的有關環保方面的知識,吸取先進經驗。同時,自己制作環保課件給全局人員及企業人員講課,將監管知識整理成書籍供中隊執法參考。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閱讀當天的《環境報》,把有價值能給日常工作有促進的文章、經驗及思路,都剪裁張貼成書。工作中遇到難題,他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向環保方面專業人士請教咨詢,大大提高了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
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為了更好地依法履職、提升監管能力,張世峰提出“知識化監管要轉變為專業化監管”理念,受到領導的高度肯定。工作中,他把難題當課題,注重現場教學,在現場執法中突出培訓,強化實踐,以老帶新,通過傳、幫、帶,打造出一支業務精、本領強的監察隊伍。
襄汾是傳統的煤焦、鋼鐵大縣,環境壓力很大。為了督促企業認清自身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提高企業自我管理能力,張世峰組織企業負責人到環境搞得好的企業進行現場參觀,學習經驗,引導幫助企業制訂并完成治理方案,極大地提高了企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的自覺性。2013年6月,襄汾突降大雨,為了防止企業危險固廢等有害物質隨雨水流出廠外造成污染,張世峰冒著大雨深更半夜驅車幾十公里趕到現場進行勘查,現場組織企業協調處理,凌晨3時許,最終雨水順利通過排水管道排出,企業未受到損失,更有效的防止了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汾河流經襄汾主城區,沿河企業的污水排放,一度使之成為了黑水河。為了查清汾河流域斷面水質,張世峰帶足干糧冒著酷暑,連續幾天忍受蚊蟲叮咬徒步走進汾河沿岸,查清偷排企業管道并將汾河流域涉及亂排情況繪制成圖,有效打擊了汾河流域襄汾段亂排企業的違法行為,保護了汾河水質。
“遇到難題不繞道走,碰到矛盾別縮著手。”張世峰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2008年在全縣深入開展清查礦企時,他克服人手不足、車輛配備不夠等諸多困難,按照環保要求,一項一項抓落實,做好環境監管,特別是抓好重污染企業的整治和非法企業打擊工作,帶領隊員們上山下鄉,深入企業“家家到”,“一企一策”訂方案。當年,全縣不達標小礦企全部關閉。
環保工作是一項造福于民的工作。但是,在環境監察和治理污染的過程中,由于觸犯了一些企業的利益,張世峰經常遇到說情、打招呼,甚至威脅。一次,一家企業噪聲超標,企業負責人托人找到他,希望能通融一下。“方便了你,可遭殃的是單位員工和周邊的群眾”,張世峰在回絕的同時,幫助企業查找超標原因,提出工藝修改方案,減少了噪音,督促企業符合環保規范。
多年來,面對方方面面的人情、壓力,張世峰始終清正廉潔,秉公執法,每到企業督查,干完工作就走,堅決避開飯局。他常說,“吃了企業的飯,話就不好說了,人情的口子一旦開了就剎不住,會出大問題的,這個原則一定要守住。”
從1997年參加工作至今,張世峰從懵懂青年成長為一位環境監察的行家里手,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他以特有的環保情懷和赤子之心,將環保理念貫穿于監察工作、融會到每一項工作之中,多次被市政府,襄汾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五四青年獎章”“十佳文明形象大使”等表彰。
談到自己的工作,張世峰說,自己絕對沒想到會在這樣一個行當里一干就是20年,20年里雖然換了幾個崗位,但始終沒有離開過這份事業。用他的話來說,對于這份職業,起初是新鮮,再后來是熱愛,現在可能已經成為習慣了。“這輩子咱就跟環保卯上了”,張世峰笑著說。(沈宗珍 邱偉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