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白龍鎮是霍州典型的工礦型鄉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煤焦鐵等產業十分發達,經濟輝煌一時。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一大批煤焦企業關閉取締,白龍鎮一度成為經濟下滑的“重創區”、社會矛盾的“凸顯區”、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面對困局,身為白龍鎮黨委書記的郭惠民,堅持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破解難題的“利器”和“法寶”,提出“黨建為先、整體率先、創建文明和諧模范鎮”的工作思路,從夯實基層黨建工作抓起,通過發揮黨建工作的龍頭帶動作用,切實解決干部隊伍思想認識、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徹底扭轉了白龍鎮被動發展局面,使全鎮呈現出經濟蓬勃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勢頭。
圍繞經濟發展抓黨建
產業轉型顯成效
面對經濟斷崖式下滑,白龍鎮經濟發展何去何從?為了找準發展路徑,郭惠民白天走村進戶搞調研,晚上挑燈伏筆深鉆研,并積極與基層干部群眾深入座談,提出了“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商貿服務業、民間文化產業”四大產業發展規劃。
在郭惠民的帶領下,白龍鎮先后實施了20項重點項目,總投資達7億元,全鎮現有各類規模養殖場30余家,肉雞養殖占到全市總量的75%;建成大型商貿城5個,組建專業運輸隊一個、文化傳媒公司一家、百人以上勞務輸出隊3個、百人以上鑼鼓隊9支,成立駕校兩家。如今,白龍鎮新型產業格局已經形成,經濟下滑局面根本扭轉,農民收入穩步提升,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堅持踐行宗旨抓黨建
為民造福顯真情
白龍鎮作為工業重鎮,長期以來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基礎薄弱,民生事業欠賬較多,社會管理水平滯后,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夠高。為改變這一現狀,郭惠民每年集中解決一批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點、熱點問題,先后完成了天然氣、熱電聯產接入,汾河、對竹河沿線生態治理,寺莊南河疏浚排洪、廉租房建設、采煤沉陷區治理、陳家莊地質災害整村搬遷等一大批關乎民生的大事。
不僅如此,在社會管理上,郭惠民創造性地整合各站所和各村級組織職能,建立了執法巡查隊、便民服務中心和信訪服務中心,及時處置各類隱患和違法事件,及時化解群眾訴求。同時,推行網格化管理,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努力讓矛盾就地化解。全鎮信訪數量比去年減少了一半以上,白龍鎮也由過去的信訪大鎮變成了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聚焦突出問題抓黨建
敢于擔當顯魄力
針對基層黨員干部存在的種種陋習,郭惠民直面問題、敢抓敢管,攻克了一個個難點,取得了一個個勝利。
白龍鎮徹底取締了非婚喪慶典,并統一全鎮婚喪事宜標準,使每家節約費用一半以上,徹底遏制了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在全鎮開展了“重教之家、和諧之家、衛生之家、敬老之家、創業之家”五類模范家庭評選活動。2015年,白龍鎮成功創建臨汾市級文明鎮,3個村成功創建臨汾市文明村;之前存在的村級班子不理民事、中午飲酒、大操大辦、關閉手機、村務不公開、黨組織活動不正常等突出問題明顯好轉;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內生動力。以后柏木溝村為例,通過整頓僅一年時間,就栽植核桃1200畝,達到人均6畝核桃,一躍成為先進紅旗黨支部;積極幫助各村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在集體經濟“破零”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陳村發展藥材種植300余畝,5年后可受益,每年保守估計收入達20余萬元。
作為一名基層黨委書記,郭惠民立足實際,勇于創新,腳踏實地,鍥而不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抓好黨建工作是最大政績的深刻含義。
記者 盧凱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