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耀增和村干部商議對農作物幼苗的管理措施。
臨汾新聞網訊 去年8月,岳耀增被大寧縣委選派為駐昕水鎮吉亭村第一支部書記。在短短的9個月時間,他認真履行五項職責,為全村群眾辦了一件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使吉亭村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群眾致富熱情不斷高漲,主導產業蓬勃發展,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調查研究摸實情
吉亭村地處大寧縣中南部河川區,適宜種植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024畝,其中水澆地824畝,主要以種植蔬菜、玉米為主,人均收入2000余元,產業發展潛力較大。岳耀增到任后堅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學習。撲下身子從實踐中學、放下架子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身邊同志學,做到多交流、勤溝通。二是勤于調研。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進行實地調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形成有針對性的調研報告。三是勤于鍛煉。為盡快認知、熟悉和掌握農村基層工作經驗,配合鄉黨委、政府開展各項農村工作,他每天吃住在村里,協助村委會制定好貧困村整村推進的五年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發展產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村民們的長遠利益出謀劃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健全機制聚合力
群雁高飛頭雁領,岳耀增深知班子建設的重要性,他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先后建立健全了吉亭村“兩委”干部工作責任制度、群眾評議黨員制度、村務公開制度、黨員“三會一課”制度等規章制度;制定了村黨務工作計劃和目標、村委會工作計劃、年底需達到的目標,同時,落實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協助開展農村黨員培訓和村“兩委”干部培訓,提高基層干部和農村黨員隊伍的能力素質,健全了機制,凝聚了合力。
在平時工作中,他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兌現承諾,要求村“兩委”干部在工作中,堅持高標桿定位,高標準落實;順利推進全村新農保、新農合等各項工作的開展,班子成員任務明確,責任清晰,整體戰斗力明顯增強,全村干部、黨員群眾思想統一、認識一致、步調一致、群策群力,為各項農村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真心扶貧幫民富
“藍圖繪就,重在添彩”,為了讓村民因地制宜,盡快脫貧致富,岳耀增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破解產業單一難題,帶領部分致富積極戶赴臨汾市土門鎮、洪洞縣等地實地考察紅提葡萄產業,首批6000棵樹苗已投入試驗田30畝,投入資金1.3萬元,還計劃組織村民種植冬棗,拓寬致富門路。
作為“第一書記”,就是要當好農民的勤務員,岳耀增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該村人、畜飲水困難亟待解決,于是他積極找有關領導和干部協商,為村里協調資金3萬元,購置3臺設備保灌溉,修建水窖保飲水,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飲水灌溉難題;為擴建職業中學協調征地10畝;在元宵節文藝活動中,通過與縣文化局溝通,為演出人員解決演出服裝60套;并與相關部門協調為村委配備了擴音設備1套,解決了召集村民困難的問題等,目前正在推進引水上塬工程,并計劃投資7萬余元解決聞喜村57戶人的吃水問題。同時,積極整治村容村貌,開設農村圖書閱覽室,滿足了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舉辦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提升了群眾的身體素質。通過精準扶貧,全村基本實現整體脫貧,貧困農戶都住上了新居,他把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做到了應保盡保,對具備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做到了應扶盡扶,以盡力改善落后面貌,受到了村民們的交口稱贊。
一年來的駐村實踐,岳耀增深有感觸地說:“村民們的確需要黨員干部帶領他們致富奔小康,也希望我們能為他們多辦實事、辦好事。我們只有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促膝暢談,了解他們的切身困難,實實在在地為他們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針對性地為他們出謀劃策,才能成為他們信得過的貼心人。”(侯耀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