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攝影是我的飯碗,所以我必須讓自己無時無刻追趕在這門技藝的最前沿,才不至于讓自己被時代淘汰。但是,更重要的是,我熱愛攝影,通過它,我可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想法。”藝術攝影人關勤說攝影讓他對生命有了別樣的理解。
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1982年,畢業于山西大學新聞攝影專業的關勤被分配至山西師范學院任教,當時正值支援西部建設的大時代,山西師范學院開辦了援藏班。1988年,關勤與友人顏保全一起踏上了絲綢之路,一路由西往東,徒步前行,他想著回來后能為學生們辦一場“支援西藏、建設西藏、開發西藏”的講座。
“我們一共走了一年零十個月,一路上的風景都是原生態的,那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種狀態。”回想起當年,被稱為西部攝影第一人的關勤感慨地說:“在西藏走一遭,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很大變化,我突然覺得與大自然相比,人很渺小,不過是歷史長河里的滄海一粟。”
從西藏回來后,原本計劃的關于“開發西部、建設西部、支援西部”的講座被關勤擱淺了,他說他不想講了,入耳容易入心難,那個地方一定要親自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感悟。
一段自我探索的時光
上世紀90年代末,數碼時代敲開了攝影藝術的大門,全民攝影開始逐步成為了可能。那個時候關勤很迷茫,因為每個人都會照相,他不知道該如何發揮自身的攝影才能。從1998年到2001年期間,關勤一直在尋找方向。因為彷徨,關勤有四五年的時間甚至沒有再碰過相機,他說自己不知道攝影這條路可以往哪里去。那幾年,他每天都在釣魚,攝影方面沒有一點進展,倒是因為釣魚獲了不少獎,在攝影圈因為混日子而出名了。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05年,有一天他發現了Photoshop這個軟件,他想人人都可以拍照,但這并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把攝影做成藝術。就這樣關勤成為全市第一個玩數碼相機的專業攝影人。
2005年到2007年,兩年的時間,關勤利用Photoshop對13600張照片進行了后期加工。“由于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攝影界的很多朋友認為對照片進行后期加工這件事情是不可行的,經過處理的照片就不再真實了。”關勤說很多朋友都曾勸他放棄。“我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我是一個比較堅持的人,一旦決定了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去完成它。”2011年,“關勤新視覺攝影藝術展”在山西師范大學舉辦,此次攝影展的主題為“西部之行”,運用美術的原理,關勤將1988年徒步絲綢之路的照片用軟件進行后期加工,成片在攝影展上一經展出便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場畫展的爭議還是很大的,有人覺得這樣的效果很震撼,有人覺得這種顛覆是不會有前景的,但我還是認為要跟著時代走。”四年之后,關勤用攝影表達繪畫,又一次完成了突破。2015年12月,關勤在山西師范大學舉辦了《如畫》攝影展,備受注目,好評如潮。
一位一生一世的知己
1994年,關勤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關勤攝影私人定制店。追求完美的他把每一位客人的照片當成藝術品來做。“我會拍攝很多張照片,客人可能只會挑一張或者幾張,其他的就作廢了,前半年的時間基本是‘為人民服務’,沒有任何盈利。”由于關勤在財務管理方面沒有一點經驗,愛人廖文媛為了支持關勤的工作,毅然離開了自己心愛的教職崗位,追隨關勤,一起做起了攝影。“搞藝術的人,很少會有什么經濟頭腦,廖文媛不管是在事業上還是個性上,跟我是互補的,所以兩個人在一起很和諧又很新鮮。”關勤說起自己的愛人滿是笑意。
在廖文媛的眼里,關勤很是與眾不同。“他有著很不一樣的視角,能把無意義變得有意義,把無價值變得有價值,能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但是最讓我覺得珍貴的是他的執著和真實,所以我相信不論外面的世界怎樣變化,關勤對藝術的初心都不會改變。”
時至今日,“關勤攝影私人訂制店”已經為臨汾千家萬戶拍攝了數以萬計的人像攝影作品,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關勤就是這個店的靈魂,每一張照片都有他深刻的個人烙印。“很多來拍照的人,后來都和我成了不錯的朋友,他們會在家里放滿我的作品,甚至有時候我自己覺得不太滿意的作品也會有朋友拿去,我很感謝他們的賞識。” 攝影工作室讓關勤覺得很自由,在有充分經濟基礎做保證的同時,他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藝術作品得到更高的升華。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