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十佳蒲子好人”頒獎儀式中,干事創業的好“村官”許記旺自2003年擔任蒲縣克城鎮河北村村干部以來,修橋鋪路,成立保健院,建村民廣場,整理土地,發展養殖合作社,一步步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這十余年間,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甚至當女兒罹患直腸癌的消息傳來時,他仍兩腳踩在泥糞中,在養殖合作社忙碌著。
修橋鋪路 完成村民祖輩夙愿
走進河北村,高大宏偉的進村牌樓下,橫跨克城河的河北大橋連接著通村大道。通村大道前后與大小五座橋串聯在一起,北起河北村,南與省道洪永線相交,是全鎮第一條鄉村水泥路。
河北村受河阻之苦年代已久,學生誤學、失足落水、涉河喪生的事屢屢發生,架橋修路是全體村民的夢想。“建橋所遇到的困難先不說,光河南岸連通省道的那段路跟夏柏村協商就沒少費勁。”村民王二某介紹道,因為河南岸屬夏柏村地界,而要取直修成8米寬的公路,勢必要占據村民土地。許記旺便召集人馬,開會、討論、研究、談判、丈量、計算、兌現補償,徹夜商談,有時甚至熬得滿眼血絲。那時,許記旺是村委主任,村里大小事他都一肩挑,光他墊進去的資金都不計其數。但他不曾有過怨言,因為許記旺深知修橋鋪路是河北人祖祖輩輩的夙愿。
2006年3月,通村大道奠基動工,當年9月勝利竣工,剪彩慶典的當天,全村的男女老少歡呼雀躍。
發展新型農業 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
除了通村大道深得民心外,育肥牛養殖合作社更是遠近聞名。
2008年,許記旺擔任村支書以后,為了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秉承科技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利用萬畝土地種植牧草、農作物。牧草和秸稈育肥牛,牛糞產生沼氣,沼渣種植無公害小雜糧的循環農業模式,進一步發展壯大了育肥牛養殖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的辦法,年出欄肉牛500頭,收入高達120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
對于育肥牛養殖合作社,許記旺只會告訴別人養殖合作社帶來的效益和先進理念,但背后的點滴付出,他從不給別人說。2015年年末,突然降下大雪,正在臨汾住院的許記旺想著養殖合作社的飲水管道還沒埋實,牛棚保溫層又要更新,立即披上衣服開上車往村里趕。路上結了點兒冰,上面再蓋上一層不太厚的雪,陰面的坡路就成了‘溜皮子滑’。開車有點鬧懸,但我憑著從1994年就開始玩四輪、開汽車的那點功夫,還是有把握的。”雖然從許記旺嘴里說出來顯得那么容易,但常人完全可以想象到當時險象環生的情景。
許記旺一邊說話,一邊挽起褲腿招呼著挖牛糞,絲毫沒有干部的樣子,他說:如果當干部的不帶頭往前沖,怎么才能調動起群眾那股熱勁兒呢?”
一腔熱血 回報河北村人
改革開放初期,許記旺就率先買了臺拖拉機,開始販菜、換面。然后用賺來的第一桶金做資本,又去煉土焦,在焦炭市場走紅的時候,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也賺了不少錢。許記旺說:“當干部后,我全放棄了。看著河北村那些還沒有富裕的鄉親們,我心想一定要用行動回報河北村人。”
2003年,許記旺擔任村委主任以后,他放棄了賺錢的買賣,一心撲到了工作上。妻子說:不管村里的大小事,他從未推辭過。但要是家里親戚求他辦個啥事,可就不靈了。”恰是這種“獨特”的從政觀,成就了許記旺“功臣支部書記”稱號,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對家庭有許多愧疚。
許記旺母親今年91歲,為了兒子,守寡已49年。村干部想給老人申報一份低保,表格都填好了,許記旺愣是抽掉表格不讓上報;幾年前,他的女兒被查出直腸癌需要化療,但他卻因村里的事情,都沒有去醫院照看她,甚至噩耗傳來后,他還在村里忙碌著。許記旺說:如果不干這個村干部,家里的光景或許要比現在好。但他始終記得,這里是生養他的土地,不管發生什么事,帶領村民過上小康生活都是他的第一義務。”
現如今,在許記旺的帶領下,河北村已然蛻變成新興的一顆明星村,它既是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和諧村,又是山西省文化示范村。在村里,許記旺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兩副擔子一肩挑,干工作的態度用村里人的話來說,還真是釘是釘來鉚是鉚,沒有一點含糊”。
記者 弓佩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