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成長于太岳山下的霍州市,見證了霍州地稅事業的發展和輝煌;他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堅持默默地用汗水和心血譜寫著“稅”月華章。他就是老地稅工作者,現任霍州地稅局稽查局黨支部書記的李建平。
沁河源頭的故鄉印象
對于家鄉的記憶,李建平一直停留在十幾歲以前。他雖在那里出生,但后來隨父母離開家鄉來到霍州。十幾歲時,他會偶爾跟隨家人回故鄉探親。故鄉的無名山,故鄉的沁河水,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間。
1962年,李建平出生于沁源縣赤石橋鄉赤石橋村。雖然遠離故鄉,但對故鄉的關注和追尋卻從沒有止步。李建平的家鄉因清嘉慶十四年(1890年)用紅金石所修的橋梁而得名,人們稱之為赤石橋,村莊及所在鄉也以此為名。
“村里的古廟很多,有老爺廟、介神廟、天齊廟、螞蝗廟、西神廟、南神廟、河神廟、山神廟等。”李建華依然能記起眾多古廟的名字,這是個古老的村莊,人民勤勞,村風淳樸。”在這個古老的村莊里,李建華度過了美好的學前時光。記憶深處,有故鄉甜甜的沁河水。
沁河,即沁水,古稱少水、洎水,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源頭便是李建華的家鄉沁源縣。這條河流全長485公里,落差1844米,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2011年10月,著名作家葛水平就是從沁源縣沁河的源頭開始沿河行走。
“一座村莊,一代人的驛站。”水成為村莊的終結,也豐沛了萬物。”這是一條布滿魂靈的河流,兩岸衣袍襤褸的建筑,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它的繁華了,這兩岸的景。”李建華在霍州長大、工作并安家,能說一口地道的霍州話,對于故鄉如著名作家葛水平所寫的那樣,故鄉曾經的繁華已經沒有多少影響,銘刻著的卻是故鄉河水的深深印記。
夫妻都是稅務人
1979年夏,李建華在霍縣中學畢業后,通過公開考試,他成為霍縣財政局一名助理征收員。
1984年,李建華調入霍縣稅務局工作。在這里,他認識了妻子賈秀芳,兩人于1985年結婚,成為稅務局的一對模范夫妻。
“當時國稅和地稅分家時,有的人愿意留在國稅,有的人愿意去地稅,我當時沒有多想,一切服從單位安排。”李建華介紹1994年霍州稅務分家時的情況時說,當時稅務局有不少跟我們情況一樣的人,也是兩口子都在稅務局上班,分家時國稅去一個人,地稅去一個人。”國稅和地稅分家后,李建華的妻子留到了國稅局,李建華到了地稅局。霍州地稅局成立之初,制度需要制定,業務需要培訓,不少地稅所需要籌建,工作開展的難度很大,李建華和同事們每天有干不完的工作。
在地稅工作崗位上,李建華一干就是20個春秋。剛到地稅局時,他在城關稅務所擔任副所長,1997年在白龍稅務所任所長,2000年他調到辛置稅務所任所長,2003年調到稽查局。因為工作成績突出,2005年他被提拔為副局長,今年10月起擔任稽查局書記。在地稅局風風雨雨20年,他經歷了1994年的稅務機構改革,經歷了地稅成立之初的困難,也見證了地稅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全力以赴搞稅收
“當時我們地稅局有城關、辛置、什林、李曹、三教5個稅務所,每個稅務所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許多單位和個人對新成立的地稅局及稅后業務不了解,好多人不愿意納稅,稅收任務不好完成。”回憶起在地稅局城關稅務所工作時的情景,李建華依然清晰地記得,為了稅收工作順利開展,當時分管地稅工作的一位副市長親自帶領我們深入企業開展稅收工作。”“當時真的很難,不過許多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想再提了。”提及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和他在地稅的經歷,李建華鼻翼翕動著,一個勁地搖頭,不愿意提起,只是輕描淡寫地說,當時我們夫妻兩人都要上班,孩子一直由岳母照看,我和妻子欠岳母的太多了。”“原來加班是常事,現在好多了,可以正常下班。”李建華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帶隊到企業開展稅務稽查,使國家稅收免遭損失,現在政策性比較強,雖然我是一名老地稅人,但依然要經常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知識,當一名合格的地稅工作者。”在20年的地稅工作中,李建華不斷要求自己提高業務水平,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地區征管能手”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
記者張春茂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