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張建平曾是臨鋼的一名高級工程師,當看到為之服務15年的企業面臨人員分流問題時,他毅然選擇了下海經商。
“已經不惑之年的我,以前從未做過生意,這次創業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但我相信為時不晚。不能給企業出難題,更不能讓自己的余熱白白浪費。”張建平說。
1998年,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張建平被分配到了臨鋼,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他從初進廠房的技術員成功蛻變成廠內首屈一指的高級工程師。曾經被評為“山西省十佳青年”的他,在同事口中更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工作狂,不論是寫專業論文或是管理設備,對他來說都不在話下。同事雷曉紅說:“張建平不僅能夠非常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在工作之余還喜歡鉆研各種專業書籍,為企業節約能源出謀劃策。也正是因為出色的工作成績,他成為了同級別干部中最年輕的一個。”
張建平出生在大同市的一個小村莊,爸媽都是農民,家里住的是最簡陋的茅草屋,各種家畜的糞便隨處可見,幾畝地是唯一的經濟來源。他們堅信:知識定能改變命運。
“不負眾望,我在臨鋼贏得了一席之地,也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臨鋼可以說是我的第二個家,十五年朝夕相處,感情無以言表。”張建平說,由于鋼鐵行業存在產能過剩,裝備老化,耗能過高,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國家正在逐步整合、重組、關停一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在這一浪潮中,臨鋼也面臨著考驗。
張建平擁有一身過硬的技術,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轉移至太鋼,從事一些技術性服務類工作;繼續在臨鋼的其他廠礦擔任相應職位;走進社會,自謀出路。以前臨鋼效益好的時候,張建平月薪高達上萬元,現在每月依然能領到5000元以上的工資,去太鋼或是去其他廠礦工作都是不錯的選擇。作為一名技術型人才,去哪都有容身之地。但他卻放棄唾手可得的高薪,毅然決定下海創業。
同事的不理解,朋友的不支持都沒有阻擋張建平創業的熱情,在做出下海經商這一決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進行考察,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當看到很多大城市的小區內幾乎都有早教工作室,專門對0至3周歲的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他看到了商機。“經過走訪,我發現市區內的幼兒園是不少,但針對0至3歲孩子的教育卻是一片空白。據相關資料顯示,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非常關鍵的,我若是能在各個小區都配備早教工作室,那前景肯定廣闊。”張建平如是說。
現如今,張建平的第一家早教工作室已經順利開張,相信他的創業之路會越走越寬。
記者 弓佩玉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