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產養殖,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想起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然而在屬于北方半干旱地區的臨汾,也有人靠養魚脫了貧、致了富,還注冊了一個“漁阿姨”品牌,成立了合作社,年產草魚、花蓮等100余噸,目前她的合作社有社員26戶,社員總資產達1200余萬元,而她自己的資產也超過了200萬元。她就是堯都區金殿鎮杜家莊村一位普通的農家女溫紅麗。
“一二!起——”隨著一陣陣的號子聲,滿滿一網活蹦亂跳的魚被拉上岸來。在人群中,一位皮膚被曬得有些發黑的女子,正挽著褲腿光著腳,在和漁場的工人一起干活……這是溫紅麗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只有34歲的溫紅麗,已經是這里小有名氣的老板了。不過,說起她是如何從事這一行時,她充滿笑容的臉突然變得有些沉重,長嘆一口氣道:說起來可都是心酸和淚水……”
為了生活而創業
1995年,16歲的溫紅麗初中畢業后,開始了打工生涯。她先后當過鐵廠的上料工、開過化妝品店、做過飯店的服務員、領班,此后又在一家養殖場里做過保管員、打過雜工……1998年,由于父親去世,母親身體不太好,弟弟還要念書,全家就靠她每月230元的工資生活。“那一年臘月,我們還完外債后,只剩下僅有的150元錢,湊合著過了一個年。”過年后,迫于經濟壓力,弟弟也輟學外出打工。姐弟倆計劃著好好在養殖場里干,可偏偏這時候養殖場因修路歇業了,到2000年年底,這里就只剩下他倆看門了。
2001年開春,溫紅麗計劃自己搞養殖。可她借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結果一分錢也沒有借到,她委屈地在村頭哭了很久。溫紅麗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現在也能理解了,用老人們的話說‘一個20多歲的毛丫頭能干成啥?’”后來通過朋友擔保,她在信用社貸款25000元養起了蛋雞。“看著那些活蹦亂跳的小雞,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尋思著這苦日子就快熬到頭了,等這些小雞長大后,能下蛋了,我們全家的日子就會好起來……”姐弟倆忙前忙后地在養雞場里經營著全家的未來。
可是屋漏又逢連陰雨。剛剛起步的溫紅麗在2003年就遭遇了一場天災——“非典”,之后又是一場禽流感。非典那年,起初我們還硬撐著,可雞蛋賣不出去,還得倒貼飼料,后來連飼料供貨商也不賒帳了……最后只好把所有的雞全部賣掉。”溫紅麗說,這一賣就虧損了近18萬元。這次打擊后,她把自己關在家里五天五夜沒有出門。
困難面前不服輸
雖然背負了巨債,但日子還得過,債還得還。我也想過出去打工,可這十幾萬的債務要還到啥時候?所以還得繼續創業。”溫紅麗說,于是我又借錢租下了一養殖場里荒廢了近3年的魚塘,花1300元錢買了草魚魚苗,我和弟弟每天就是割草喂魚。誰知道,下雨天不能喂魚,因為雨天水中的氧氣少,草放得多了就會使水里缺氧,而導致魚兒死亡。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這個道理,結果就在第一次養魚的嘗試中碰了一鼻子灰。”之后,魚又得了“怪病”,眼看著一塘魚全塘覆沒,真是叫人哭都哭不出來。由于不懂得科學養殖,溫紅麗在養魚的兩年內拿魚塘作抵押貸的款又全部虧掉了,前后算下來負債30多萬元。
“在魚兒生病的那會兒,我四處求醫,甚至把電話打到了大連和水產有關的大學,后來西安的一個專家確診魚患了肝膽綜合征。”溫紅麗說,經歷了此事,我意識到科學養殖的重要性。”隨后,哪里有養殖方面的培訓,她都要去聽課;哪里有水產方面的講座,她也不落趟。溫紅麗逐漸改變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方式,通過科學管理、精細化、標準化養殖,終于在2007年,她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憑著魚兒的個大、肉質鮮嫩、腥味淡等優勢,她養的深水草魚賣到了10元/斤的高價,而當時臨汾周邊一些水產大戶的魚才賣4.5元/斤。
養殖成功創品牌
經過不懈打拼,溫紅麗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還清了所有的欠債,開始擴大經營。2008年,她聯合6家養魚大戶成立了“通威養魚專業合作社”。第二年,又申請注冊了“漁阿姨”商標,統一了產品的內外包裝。依托“漁阿姨”品牌,合作社選擇10斤以上的大魚出塘,在每年中秋節推出“精美包裝活魚”,深受消費者青睞。如今,溫紅麗個人擁有魚塘7個,年產各類魚100余噸。合作社社員也發展至26戶,涉及周邊鄉鎮及襄汾、洪洞等縣;社員養殖面積2000余畝,帶動農戶養殖面積5000余畝,社員總資產達1200萬元。在她的帶領下,合作社吸收大量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安排吸納周邊閑散勞動力100余人。因此,她的養殖場被堯都區婦聯評為“婦女創業基地”。為改變單一的經營方式,溫紅麗在堯都區婦聯的積極幫助下,利用自身養殖優勢,延伸產業鏈條,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2010年,她創新思路,敢想敢干,在魚池北側的空地上投資興建了一座500平方米、富有農村文化特色的“鄉村農家樂飯店”,讓城里人吃鄉村飯、品農家菜、賞鄉村景。
經過這么多年的曲曲折折,是什么信念一直激勵著你呢?溫紅麗想了一下說:我這個人可能就是一個逆境生存者,這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逼出來的。身邊的人都覺得我現在過得不錯,但沒有人能體會到我一路走來的艱辛……勤勞肯吃苦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不服輸’的信念。我覺得正是這個不服輸的信念支撐著我一直堅持到現在。”(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