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在大街之上,不少店鋪門楣上“美容美發”的招牌,吸引著廣大的青年男女前來光顧;我是一個年屆古稀的老人,在理發這件生活小事上,卻遭遇到了冷漠與尷尬:有一天,我到一個“理發店”去理發,一個女理發師見我進門后對我說:“老先生,這里人多,你到對面的那家理發店去理吧!”無奈之下,只好退了出來,來到另一家門店,遭到的是同樣的冷遇。為啥?其原因是:做一個美容美發,可賺幾十或幾百元,而給老頭們理一個發,也僅僅只有三五元錢的報酬,他們看不上給老年人理發的這筆生意。但在姑射山下卻有一位44歲的農家主婦手揮剃頭刀和推子,免費為老年人剃頭理發,化解了很多老年人“理發難”的難題,被廣大群眾傳為佳話,她就是襄汾縣汾城鎮尉村的毛向軍。
1968年,毛向軍出生在襄汾縣古城鎮焦彭村。她的父親多才多藝,既精通中醫,多年來一直免費給村民看病,使不少父老鄉親減少了病痛的折磨;又是一位維修農機的高手,前來上門修理農業機具的人很多;如遇到來人多忙不過來時,他總是先治病,后修理農機,因為他深知“救人如救火”的道理,所有這些,都在向軍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愛心與奉獻的種子。她的父親還是一位大孝子,經常給向軍的爺爺剃頭,對于這些,向軍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頭。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她求父親教她剃頭的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掌握了剃頭的技術之后,便把給爺爺剃頭的差事包了下來,使父親有更多的時間給村民看病。
毛向軍自從嫁到尉村之后,她孝敬公婆,養育子女,教子有方,與鄰居和睦相處,被群眾認為是好心人。門邊有個李大爺,80多歲了,是個下肢癱瘓的殘疾人,外出理發很不方便,便帶上剪刀、推子,上門給老人理發;后來,便深入大街小巷進行調查,由給一個老人理發,擴展到為十幾位老人理發。到了2004年,她又把服務對象擴大到中黃和三公村,達80余人。后來,襄汾中學聘請她擔任炊事員,她給校方提出了一個條件:每月上25天班,要騰出5天時間,堅持給老年人剃頭理發。8年來,她一直為尉村和鄰村的老年人剃頭、理發,沒有收一分錢的報酬,收獲到的是贊美與感激。
臘月里,春節將至,是剃頭、理發的高潮期,也是毛向軍最忙的時期。除夕那天,她才把自己的工作干完,看完電視里的《新聞聯播》之后,她便進入了夢鄉,鄰家送灶的爆竹響了,她還沒有睡醒,她太累了。兒子見媽媽還未起床,就起來去下餃子,兒子說:“媽,你睡吧,我來下餃子!”聽到兒子那溫馨的話語,媽媽不由得在被窩里抽泣起來,是內疚?是激動?還是欣慰?或許三者兼而有之。
我們見到毛向軍時,她說:“你們不要把我看得太高,我不過是做了些我應該做的事情。”是啊,這正是平凡之中見偉大,小小剃刀傳大愛啊。這正是:
農家主婦毛向軍,小小剃刀傳愛心;
縷縷愛心暖萬家,姑射山下丁陶魂。
(通訊員 劉春澍 劉潤恩)
【責任編輯: 張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