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東的老家在“小小竹排江中游”的于都河畔,那是當年紅軍長征的起源地。在他兒時,他的當“醫官”的紅軍爺爺給他講述自己在槍林彈雨中救死扶傷的業績;他的紅軍奶奶給他講述一起參加紅軍的6個姐妹犧牲了5個的英勇悲壯的家史;他的小外公謝寶金,在長征途中同其他幾個紅軍戰士一起,在九死一生中把電臺發電機從瑞金一直護送至延安的傳奇經歷(此電臺發電機現珍藏于北京軍事博物館,網上能查到),都深深刻印在劉志東的腦海中。紅軍形象,紅軍精神,紅色傳人,光榮傳統,這正是劉志東“戎裝在身是好漢,下崗創業志更堅”的原動力。他原是北京軍區駐臨汾某部司令部招待所所長,1985年全軍百萬大裁軍時,服從組織安排,退伍回到臨汾食品公司,當了一名普通員工。剛脫下綠色軍裝那陣,他躊躇滿志,思謀著干一番大事業,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事實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美好,1999年他所在的食品公司因效益不好改制,他成了一名下崗職工,正當他苦悶、失落、迷茫時,他想起了紅軍爺爺奶奶,想起了他們艱苦卓越的事跡,他不等不靠,白手起家,開始了四處奔波和苦苦求索。為了選準項目,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他只身一人南下江西、江蘇、浙江,北上河北、北京、內蒙,先后跑了10多個省市,進行實地調查考察、求教取經。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吃的是干饅頭、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館、車馬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實地考察和摸索經驗,他終于創辦了臨汾市第一家禮品公司。10多年來,雖然創業艱難、征途坎坷,但他憑著在部隊磨練出來的果敢堅毅和勇于吃苦的品質,始終把紅軍前輩當作自己學習的楷模,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拼搏,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使企業越來越紅火,把好運來禮品公司辦成了集產品加工、經營銷售為一體的華北地區最大的禮品公司。本著為政府分憂的宗旨,他的企業盡可能地安置了一定數量的復轉軍人、下崗職工、殘疾青年和待業軍嫂,努力回報社會,得到了各級黨政領導的肯定和表揚,先后被授予“愛國報國全國先進模范”、“山西省功勛企業家”、“新世紀中華英才”等榮譽稱號和“臨汾市十大新聞人物”、“中國力量全國十大卓越人物”,并被選為臨汾市政協委員、堯都區人大代表。2010年10月,劉志東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參加全國優秀復轉軍人匯報會,向溫家寶總理匯報他的創業歷程時,溫總理聽得動容,當場表揚他:“全國復轉軍人都能像你這樣,都有你這種精神,我這個總理就好當了!”去年10月,他參加毛澤東思想學術研究會主辦的《共和國不會忘記》大型征文活動時,周鐵農副委員長親筆為他題寫了“頒劉志東同志——共和國不會忘記”的墨寶。
當過兵的人,血脈中永遠流淌著軍人的忠誠和剛毅。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劉志東在企業經營中,恪守以德經商、誠信為本的原則,無論是對客戶,還是對職工,始終把講道德、講信譽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2007年2月15日,由于隔壁單位的倉庫起火,殃及他的庫房,使本公司價值120萬余元的原材料瞬間化為灰燼。
正在公司因處境困難之時,突然接到了臨汾海姿焦化廠打來的電話,要求訂購500份蠶絲被。這份價值9萬元的訂單,如何在兩天內萬無一失地保質保量地按時履約,關系到“好運來”的信譽和形象,為保險起見,公司當即分別向上海和溫州的兩個廠家同時訂購同樣數量的蠶絲被,均要求空運到太原或鄭州,再由公司用汽車轉運至目的地。這樣做,雖然會使公司利潤減少并造成壓庫,但他為了公司的信譽也在所不惜。不料想,上海廠家的貨源也出在溫州,并且和溫州的那個廠家的貨都在同一時刻運到溫州機場托運。兩個廠家發現用貨單位都是好運來的,并且事先均未付款,其中一個廠家怕自己是后訂的可能會被好運來拒退,于是經辦人給機場有關人員500元“好處費”要求只上自己的貨,當好運來得知這一廠家的顧慮后,立即分別給兩個廠家打電話明確表示:好運來說一不二,你們兩家的貨我們統統都要!就這樣,焦化廠如期收到了500份訂單的禮品。盡管好運來因空運這一宗生意少掙了4000元,并且因多訂的上海廠家的500套蠶絲被,至今還有部分積壓在倉庫,但他們為確保自己“最誠信的”的廠家形象而無怨無悔!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打拼,劉志東已成長為備受矚目的省、市優秀企業家,公司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劉振華對劉志東贊不絕口:“劉志東不愧是老紅軍的好后代,在市場經濟中很需要這樣講誠信的企業家!”
通訊員 馬蒲寶
【責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