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蒲縣太林鄉河底村一處連綿起伏的黃土坡下,不時傳來陣陣牛叫聲。初夏的早上,村民張小平和兩個兒子早早穿梭在牛舍間,添草料、清糞便、觀察牛群狀態,忙碌的身影與“哞哞”的牛叫聲交織成一片。
投身養牛 勇闖新路
張小平之前在村里養豬,由于豬價波動大,他開始思索發展新的道路。經過多方考察,他把目光投向了牛的養殖上。“本地的母牛適應水土,自繁自育出售牛犢,不僅風險相對較小,而且收益穩定。”張小平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只要肯下功夫,養牛一定能行!”
2023年,張小平拿出多年的積蓄,又在蒲縣農商銀行太林支行申請了60萬元貸款,買回50頭牛,成立了蒲縣永盛農業有限公司,自此開啟了他的養牛生涯。“當時心里也沒底,這么一大筆錢投進去,萬一失敗了怎么辦?但農商銀行的工作人員不僅幫我辦理了貸款,還給我提供了很多金融知識和養殖技巧,給我吃下了‘定心丸’。”張小平感激地說。
這筆60萬元的貸款,采用3年內循環使用的模式,隨借隨還,極大地緩解了張小平的資金壓力。有了資金支持,他順利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牛舍,購買了優質的草料和防疫藥品,為養牛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傾注心血 科學養殖
養牛并非易事,從早到晚,張小平和兩個兒子幾乎沒有片刻休息。白天要清理牛舍、觀察牛的健康狀況;晚上還要輪流值班,防止意外發生。尤其是母牛產犢的關鍵時期,父子三人更是時刻守在牛舍,不敢有絲毫懈怠。
“養牛就得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大兒子張云青一邊給母牛添草料,一邊說,“母牛下犢前吃得少,一天2至3斤就夠了,但生下小牛后身體虛弱,食量翻倍,一天得喂6至7斤,還得搭配營養豐富的飼料。”為了讓牛吃得好,張云青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割草,風雨無阻。“牛吃得好,身體壯,才能多下犢、多賺錢。”他樸實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養牛事業的執著與熱愛。
除了精心喂養,防疫也是養牛的重中之重。張小平定期邀請獸醫到牛場進行檢查和防疫,嚴格做好消毒工作。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牛群個個膘肥體壯。而牛產生的糞便,也成了“寶貝”。張小平把牛糞拉到自家地里當肥料,不僅改善了土壤肥力,還減少了種植成本。
擴大規模 收獲希望
付出終有回報。憑借父子三人的辛勤努力和科學養殖,牛場的數量不斷擴大。從最初的50頭牛發展到如今140余頭母牛,牛犢更是一批接著一批出生。每一頭牛犢的誕生,都讓張小平一家喜上眉梢,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現在我們的牛犢根本不愁賣,周邊的養殖戶都搶著要。”張小平滿臉自豪地說,“自繁自育的模式不僅降低了成本,還保證了牛的品質,客戶都很認可。”隨著養牛事業的蒸蒸日上,張小平一家的收入也大幅提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太林支行副行長喬磊負責與張小平對接服務,經常來到牛場走訪了解生產經營情況,為張小平提供金融服務和建議。“張小平是我們的優質客戶,看到他的養牛事業發展得這么好,我們也很高興。”喬磊表示,“只要他有資金需求,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助力他把產業做大做強。”
望著眼前膘肥體壯的牛群,張小平又有了新的計劃。今年,他打算種植70余畝地,專門用來種植玉米,確保牛群的飼料供應。“自己種植,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保證質量,讓牛吃得更健康。”張小平說,尤其是現在牛的市場價格有所上升,他對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