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襄汾縣南賈鄉西賈村西南,從遠處望去有一片孤零零的建筑物,走近一看,卻發現這里充滿了生機:三座養殖大棚整齊排列,數不清的大羊小羊在圈舍內嬉戲,一看到有陌生人接近,趕忙跑向不遠處的角落里,警惕地審視著。這里是襄汾縣鑫合眾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負責人賈治國每天在這里精心管理,看護著自己的事業。
回鄉創業搞養殖
“我養羊已經有8年的時間,這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嘗了一遍。好的是,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養殖場的規模越來越大,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合作社負責人賈治國高興地說,在養羊以前,他在臨汾干過蔬菜批發、賣過衣服鞋子,還在電腦市場上闖蕩過,可干得最舒心的還是當前在農村搞農業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的發展天地更加廣闊。”2013年,靠著對市場的敏銳觀察和國家政策的判斷,賈治國選擇離開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回到家鄉創業。回到家鄉的賈治國考察了很多項目,但適合在農村發展的還是養殖比較好。他說:“主要是原材料問題比較好解決,玉米、小麥秸稈在村里是很常見的,而這些東西又是養殖中必不可缺少的草料。”
提起為何會選擇養羊,賈治國說:“在養殖前,我在全國各地都跑了一遍,尤其是養羊大區去的最多,恰巧那時候羊的市場行情比較好。綜合考慮,最終選擇了養羊。”考察結束后,賈治國就馬不停蹄回到家鄉開始建養殖場,同時買回了種羊。2014年,成立了襄汾縣鑫合眾養殖專業合作社,逐步步入正軌。
歷經困難終成功
搞養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賈治國沉下心來深入摸索,堅定向前。“當時我不懂養殖技術,在外請了技術員專門駐扎在養殖基地內照看羊群,但后來由于資金比較緊張,無奈下就把技術員辭退了。”賈治國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
沒有了技術員,不懂養殖技術的賈治國就開始自己學習。“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主動學,像給羊看病,獸醫匆匆忙忙來上一趟不一定能給生病的羊找出具體的毛病。”擅于琢磨的賈治國就開始自己摸索,羊得了什么病、哪個品種適合在本地養殖、哪個品種繁殖率高……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養殖場里忙活,家里人找他都得在養殖場才能找見。就這樣,在付出的背后,他的養殖技術逐漸穩定下來,對羊的品種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從“門外漢”轉變為“土專家”,更是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養殖技術成熟的賈治國成立了專門的技術研究室,并培養了自己的技術員。“前兩年我們自己用三種羊的基因經過實驗,培育了幾只羊,長大后個頭和小牛崽一樣大,以每只羊9000元的高價賣了出去。”賈治國高興地說,他們充分利用寒羊和湖羊產子率高、薩福克和夏洛來出肉率高的優點進行雜交繁育。
在賈治國的努力下,養殖場有了自己的技術力量,突破了發展的瓶頸,讓養殖場有了更好的發展前景。
延伸鏈條擴規模
隨著技術的成熟,賈治國對養殖越來越有信心,不斷尋求新的合伙人,擴大養殖規模。“我已經在周邊的永固村和常村有了合作伙伴,養殖基地走上了正軌。”提起現在的發展,賈治國的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的期望。
在養殖規模發展壯大的背后,始終有襄汾農商行南賈支行的一路支持。“我從一開始養殖的時候,就在南賈支行申請了10萬元的貸款資金,連著用了7年的時間。2021年由于擴大了規模需要資金,南賈支行就把我的授信額度增加到了26萬元。”賈治國說,“在農商行的這筆貸款,雖然金額不大,但勝在資金穩定,用著方便,這為我的發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提起下一步的打算,賈治國表示,養殖場的羊出欄的時候數量較多,走活畜太麻煩,他準備建立一家屠宰場,從繁育到育肥再到屠宰,形成產業鏈,賣出去的直接是羊肉。聽到這個消息的南賈支行行長曹寬說:“建屠宰場只要在資金上有需要,我們農商行就會大力支持,為你發展提供金融保障。”聽到有農商行的資金支持,賈治國高興地說:“有了你們的保障,我就沒有后顧之憂了。相信我的發展會越來越快,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