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走進古縣舊縣鎮小曲村內的古縣文斌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只只灰色的鵪鶉在籠內或覓食或悠閑嬉戲,一筐筐鵪鶉蛋整齊排列著……“別看這鵪鶉蛋小,營養價值可不低,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焙献魃缲撠熑藦埼谋蠼榻B,鵪鶉養殖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養殖項目。一只母鵪鶉一般生長到40天左右就可產蛋,一年產蛋200至300枚左右。鵪鶉蛋和鵪鶉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鵪鶉糞便烘干后還能做無公害肥料……談起養鵪鶉,張文斌有著說不完的心得。為做好這份事業,張文斌克服種種困難,經過多年努力把鵪鶉蛋變成了“金蛋蛋”。
創業夢圓 辦起養殖場
張文斌今年36歲。大學畢業后,他就邊工作邊構思著自己的創業夢想。2011年7月,經過他在河南焦作、安澤等地的實地考察,發現鵪鶉養殖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養殖項目。在國家返鄉創業政策的指引下,他毅然辭去了工作,回到家鄉搞起了鵪鶉養殖。張文斌說:“很早以前,我就有了要創業的想法,作為一名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我有責任、有義務帶領家鄉的農民脫貧致富?!?/p>
萬事開頭難。擺在張文斌面前的問題數不勝數:廠房選址沒有確定、建設資金還沒有落實……在眾多的困難面前,張文斌沒有膽怯,自小養成的不服輸的性格讓他堅持了下來,一個個去面對、逐個去克服。為了節約資金,他自己搬磚挖土;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借遍了親友;為了掌握技術,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養殖場……終于,擺在眼前的困難一個一個被他攻破,養殖場順利投產了。
執著鉆研 掌握好技術
“一開始身邊的人都擔心養不好,一怕市場有風險,二怕忙不過來?!睆埼谋笳f,他頂住壓力,自我鼓勵,沒日沒夜地在廠房內守著小鵪鶉,一開始缺乏技術,他專門從河南請來了技術員駐場,每天都跟在技術員的身后學習。經過一年的養殖,出售鵪鶉和鵪鶉蛋的收入就達到5萬元左右,收獲的甜蜜進一步堅定了張文斌的選擇。
“鵪鶉營養價值高,能夠提供豐富的蛋白質,更是被加工成各式各樣的食品在市場中出售,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但鵪鶉身體小、消化道不長,消化能力不及其他禽類,所以在飼養過程中必須把好技術關。”張文斌介紹,“鵪鶉在規模養殖中還存在兩個大的隱患,一個是溫度,才買回來的小鵪鶉適宜的溫度是40攝氏度左右,成年的鵪鶉保持在27攝氏度就可以;還有就是防疫難度極大,一旦預防環節出現差錯,就可能引起整群死亡?!睘榱吮苊膺@些風險的發生,張文斌一直虛心好學、嚴防嚴控,他的養殖場規模有序擴大。
帶動鄉親 共同奔小康
經過幾年的良性循環發展,張文斌的合作社已經形成5萬只鵪鶉養殖規模,并與客戶建立了長期供應關系。產品銷售也從當初單一的散裝鵪鶉蛋,發展為散裝、禮盒系列和供應電商的多種包裝產品。同時,鵪鶉糞也經過晾曬,裝袋外銷。平均年利潤達到了十幾萬元。
“這么多年的發展離不開古縣農商銀行舊縣支行的支持?!睆埼谋蟾锌卣f,從最初的建廠時舊縣支行5萬元的信貸資金支持到現在授信10萬元,讓他有了充足的周轉資金。現在合作社的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并建有3座規模化的廠房。
張文斌不僅自己富了,還帶動周邊的村民一塊致富。2017年3戶貧困戶自愿加入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紅的模式,每戶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元。在合作社的生產中,為貧困戶村民提供兩個工作崗位,每戶每年可增加收入一萬元。同時,由于養殖量的增加,也消化了部分當地種植的玉米,在農民增收方面作出一定貢獻。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