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藍天白云,綠草青青,牛兒悠閑地漫步其中,這是一幅動人的畫卷,也是李衛平心中的生態夢。
在霍州李曹鎮上王村,說起李衛平,村民總會連連說“衛平是個好娃!”“他是個有想法的人,不光自己致富了,還帶著村里人干。”……村民口中的李衛平是個80后小伙兒,他用生態養殖的方式,帶著村民通過養牛增加收入。
曾經的李衛平像村中其他年輕人一樣,常年在外打工,鮮少回村,在與朋友聊天當中,他對養牛產生了興趣。和朋友合伙搞了一段時間的養殖后,2015年初,李衛平用自籌資金和霍州聯社李曹信用社貸款,投資40余萬元創辦了自己的養牛基地,購回了10余頭優良品種“西門塔爾”牛犢。
養牛場建起來了,采用什么方式養殖卻成了問題,傳統的養殖方法既不環保也無法滿足提高牛的肉質。“上王村四周環山,牲畜食用資源豐富,擁有天然的養牛條件,可這樣放養對環境破壞嚴重,加上一頭牛一天就要吃6公斤的麩和飼料,每天做飼料成本太高,解決牛飼料問題就成了頭等大事。”李衛平回憶,為了能讓牛既吃飽,更要吃好,他那時經常外出考察。在去平遙、祁縣、文水等地參觀考察后,得知可以把廢棄的秸稈制成易儲存的青貯飼料,經過科學窖藏發酵后,提升秸稈的營養價值,牛吃了育肥快,還能增強抗病能力。通過引進相關技術,他建成了一個新型秸稈青貯池,并組織人手從田間地頭以每畝120元的高價回收農民丟棄的秸稈。
第一年青貯草料的成功讓李衛平看到了發展前景,然而第二年350立方米青貯料卻全部壞掉。“牛場一整年的飼料全都賠進去了,沒辦法只能重新開始,請來了專家指導,終于把這一問題解決。”李衛平利用新型秸稈青貯池,將玉米秸稈制作成青貯飼料喂牛,既解決了當地農民露天燒秸稈的問題,又變廢為寶實現了秸稈的綜合利用。
外地考察加上自己自學,李衛平最早引進青貯的技術,同時也摸出了自己的生態養殖方式。“我去考察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都是采用塑料膜覆蓋的方式發酵,我試了幾次后覺得不太衛生,然后就試著用表面覆蓋水的辦法,沒想到居然成功了,而且在冬天水結冰后,保鮮效果更好,想要取草直接敲碎冰就可以。”李衛平的養殖規模在不斷擴大,他還低價將自己的青貯飼料賣給了其他養殖戶。
“我以前也是去外地幫別人照看養殖場,李衛平請我來幫忙照看,他的技術水平要比我先進,更加科學,村里人也都在跟著學。”59歲的唐起發擔任養殖場的技術員,他說李衛平不僅自己干還帶著村里的人干。為了帶動其他養殖戶,李衛平帶頭成立了霍州市誠瑞軒養殖專業合作社,免費為本村及周邊村的牛提供配種和技術指導。
2018年,李衛平被村民選為上王村的村委會主任,責任在肩的他關注起了村里的貧困戶。“原來我也養牛,可是因為放養牛吃了灑在草上的藥死了,被打擊后的我就開始混日子,后來李衛平教我圈養,還免費提供配種,我的牛最多的時候有9頭,接下來要好好干。”村民李丑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李衛平的帶領下,他也開始嘗試綠色的養殖方式。
在帶動農戶的同時,李衛平還是沒有放棄他的生態養殖夢,他的注意力再次放到循環經濟上。“上王村農民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為主。每到收割時節,農民都會焚燒秸稈,這對當地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青貯可以變廢為寶,不僅能夠節省糧食,而且還能有效破解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難題。秸稈養牛會產生大量的牛糞,牛糞發酵后返田,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又改良了土壤。”李衛平建起了一座牛糞發酵池,并把發酵好的牛糞免費送給村民使用。
李衛平計劃下一步建立更加規范化的養殖模式,并擴大養殖規模。“綠色養殖非常有前景,我希望村民能從中受益。下一步擴建廠房可能需要資金支持。”“沒問題,你的經營狀況不錯,有資金需要盡管說。”聽著霍州聯社李曹信用社工作人員的話,李衛平更堅定了他的生態養殖想法。
記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