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最早中國’專題區,大家看這是彩繪龍盤,蟠龍身盤如蛇……”日前,市博物館講解員張藝凡正在向游客講述相關文物故事。“今年是蛇年,市博物館增設了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講解詞也作出了相應調整,加入與蛇相關的內容。”張藝凡介紹。
1980年出土于陶寺遺址的彩繪龍盤,盤底用紅彩涂色,紅灰相間的蟠龍圍繞紅色圓盤面盤旋,身盤如蛇;漢代彩繪陶壺壺身彩繪了大量神話神仙題材的圖案,包括龍、金烏、三頭鳥、人頭蛇身等形象,充滿奇幻色彩……張藝凡利用有趣生動的故事吸引游客,讓他們在興致勃勃中領略華夏古老文化的深厚魅力。
自市博物館開館以來,張藝凡就一直擔任該館講解員。“在博物館工作,能夠不斷地學習到新知識。”陶寺彩陶、晉式青銅器、鐵器……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歷史典故張藝凡都了如指掌。
“博物館是‘知識黃金屋’,我們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守護者。”在張藝凡眼中,講解員工作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只有自己先喜歡上文物,才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并了解文物、了解歷史。
每天早上,張藝凡到崗位后,便根據預約記錄提前準備好講解器;在服務臺接聽電話時,做好預約記錄以及游客的需求,最后再根據情況及時反饋。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上午9時許,第一場講解開始了。記者跟隨張藝凡來到市博物館一樓“最初中國”展廳,她的講解很快吸引了大量游客。市民侯女士說:“講解通俗易懂、生動細致,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幾千年前的歷史和文化,收獲滿滿。”
寒假期間,來市博物館的小朋友特別多。張藝凡對如何為小朋友講解文物有自己的體會,“要針對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根據展出的圖片或者模型,多講一些文物背后的小故事。比如市博物館推出的AR眼鏡智慧導覽服務、3D裸眼沉浸平臺等,通過科技平臺,小朋友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生活環境中,從而親身體會古人的智慧與神奇。”
春節期間,為了帶給游客們更好地觀展體驗,張藝凡在原有解說詞的基礎上補充了諸多節日元素,使解說內容更加豐富。“節日里,雖然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增多,講解任務也增加了,但是面對每一位前來參觀的觀眾,我都會用心去講解,讓每一個人都有所收獲。”張藝凡說。
記者 張文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