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祁欣)“文件改天再整理,現在還有時間,咱們去上街吧!”不急不急,還有半個小時才上課!我再看十分鐘動畫片。”三個月后才考試,我最后一個月再突擊學習也不遲。”類似這樣的話語,也許大家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或者也曾說過。恕不知,現實生活中這種拖拖拉拉的現象在心理學范疇中屬于“拖延癥”。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曹昌平表示,有拖延癥的人總是在做事時經常拖拖拉拉,心想著反正時間還多,對于本應馬上解決的事,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做,而且還把自己忙得焦頭亂額,同時當事人的心理還承受各種不良的情緒(如心急、不自信、抑郁、疲倦等)。但日積月累,拖延癥”特別影響個人發展。
現在網絡非常流行的一曲英文歌《拖延癥之歌》,翻譯出的中文歌詞中突出反映了人在生活中的拖延現象。在談及歌詞大意時,有很多人認同自己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癥”。據曹昌平解釋,其實多數人的“拖延癥”歸結于自身的懶惰性。拖延是一種自我防衛的結果,防衛的正是自身內在的心理對于某事的恐懼。
那么生活中,市民又該如何預防克制自己的“拖延癥”呢?
曹昌平建議,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可以將索要辦理的工作把最終日期寫下來,時刻提醒自己。對于特別重要的事情,可用重點符號做標注。以便于時刻提醒自己。對于工作可分出輕重緩急,重要的馬上做。時刻提醒自己每天早上至少完成一件最不想做的事情,其余工作就會在輕松的心態下完成。對于復雜工作可以系統分步驟去做。最終要的是對于工作或生活計劃不要變來變去。一旦自己制定了計劃,就嚴格遵循它。在制定的計劃中,如果自己按時完成可適當地給自己鼓勵,以便于良好習慣的持之以恒。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韓天紅獲“中華金廚獎”
下一篇: 大小記者同采訪 關注我們居住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