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當時條件艱苦,風沙很大,有時一頓飯吃不完鍋里碗里就落下厚厚一層沙子,早上起來床上的沙子也有一拃厚,有時大風甚至能把帳篷刮跑。”回首當年,曾參加過“兩彈一星”試驗的老黨員、老功臣彭真堂仍記憶猶新。
7月4日,烈日當空,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中文系黨總支幾位黨員干部不顧炎熱,專程看望了彭真堂、李朝陽、段增錄3位曾參加過“兩彈一星”試驗的老黨員、老功臣,表達敬仰之心,汲取精神營養。
1966年,18歲的彭真堂當兵到核試驗基地,新兵第一年就參加了兩次核試驗,“我從軍16年,總共參加了20多次核試驗。試驗之前,為了訓練我們盡快從爆心取回效應物,搞好記錄、測定,部隊規定我們戴上面具、穿上防護服,8個小時不能吃喝、不能方便,夏天,脫掉防護服后能倒出一片水;冬天,面具貼在臉上冰涼冰涼,那滋味真是沒法形容。”
李朝陽也是1966年入伍,曾是一名工兵,“我們那時建樓房不是為了住人,而是為了測定,核試驗后根據其被摧毀的程度來檢驗爆炸的當量、威力有多大。”李朝陽參加了21次核試驗,其中包括18次大氣層核試驗,3次地下核試驗,“我國的原子彈從最初的汽油桶那么大到后來的煤氣罐大小,體積越來越小,威力越來越大。”
“為了計算好相關數據,我曾七天七夜沒睡覺,設計完畢領導簽字后,我心律不齊直接被送進了醫院。”回憶起當年把青春獻給國防、獻給部隊的光榮歲月,段增錄笑聲朗朗。段增錄共參加過32次核試驗,不僅作為突擊隊長在核試驗后沖到爆心搞測定、做記錄,取出效應物,而且作為科技人員多次設計過空中核爆炸的彈道參數。
聽了3位老功臣簡短的回憶,幾位黨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由衷說道:“我們在你們身上汲取了獨特而豐富的精神營養,請你們放心,‘兩彈一星’精神將一直激勵我們在各自崗位上不忘初心、更好工作。”
記者 韓曉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