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浮山木偶戲表演
面塑藝人在荷花園景區創作面塑作品
精美的霍州花饃
市群眾藝術館舞蹈隊在表演非遺項目“翼城花鼓”
臨汾新聞網訊 非遺如何“活起來”?景區如何“火起來”?在破解這一互為關聯的問題上,我市趟出了一條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6月14日上午,2019年臨汾市非遺駐景區暨百家新媒體旅游大咖采風、百家旅行社推介活動,在襄汾荷花園景區舉行。
動作粗獷、節奏歡快的“翼城花鼓”,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的蒲劇《跑城》,技藝精湛、俏皮靈動的浮山木偶戲……景區戲臺上的精品非遺項目展演,令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家新媒體旅游大咖頻頻按動相機快門,也令來自廣州市的“夕陽紅”旅游團劉姓女游客贊嘆不已,“蠻好聽、蠻好看的,北方風格給人的感覺不一樣!”事實上,帶給他們新鮮感的遠不止這些。平陽麻箋、平陽木版年畫、曲沃花葫蘆、侯馬布老虎、太平面塑、土疙瘩布鞋、古陶燒制……當天,我市邀請進駐荷花園景區的20個非遺項目,無一不讓人們著迷。
20個非遺項目只是我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冰山一角”。據統計,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1項、省級非遺項目136項、市級非遺項目300項、縣級非遺項目620項,位居全省前列。而非遺作為文化保護傳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能夠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活力已漸成共識。早在今年3月21日,我市就在該景區啟動了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遺進景區活動。
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遺進景區活動以政府帶動、企業運營的模式進行,以一年時間為基礎,結合荷花園景區的環境、區位優勢,通過設立非遺現場體驗區、非遺項目展演區、民俗活動演示區、商品展銷區、非遺項目宣傳區等,集中展示我市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在園內開展非遺展演系列活動,真正做到非遺與景區在文旅融合中共同傳承發展,并以此作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的示范性園區進行打造,推動全市范圍內開展非遺進景區工作,逐步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全面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作。
非遺進駐景區,獲得了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積極響應。面積不大的太平繡球展銷區,人來人往,門庭若市。作為這一省級非遺項目的第五代傳承人,劉云芳正向游客介紹繡球的制作工藝和寓意。太平繡球是流傳在我市襄汾縣一帶民間用來傳遞愛情、吉慶納祥、民間獅舞等活動中的傳統吉祥飾物,造型優美、形式多樣、圖案夸張,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北方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談及非遺駐景區,近年來多次代表我市乃至我省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剛剛參加完北京第十一屆端午文化節2019長城文化帶非遺精品展的劉云芳深有感觸:“景區相比家庭作坊或門店的客流量要大得多,非遺項目傳承人可以因此及時掌握各種人群的不同需求,研究游客心理,從而使非遺與市場完美結合。”
在我省第四批非遺保護項目——青銅鑄造技藝展銷區,一位運城籍游客對廚柜上擺放的“晉侯鳥尊”等青銅制品端詳良久,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項目傳承人王琦一邊介紹著每件青銅器的文化背景,一邊耐心地回答著對方的提問。在王琦看來,“非遺駐景區,對非遺項目本身具有推廣和促進作用,它反過來又會增加景區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文旅融合的亮點。”
“非遺與景區結合,對當地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推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受邀參加采風的太原市新媒體協會副會長、擁有近70萬粉絲的微博大咖高宏偉,已經連續參加國內多個城市的百場旅游推介活動,更是深諳其中的“奧妙”。他認為,非遺駐景區可以更好地講好臨汾故事、宣傳臨汾旅游、凝聚臨汾力量、樹好臨汾形象,有助于打造“中國根·黃河魂”這一新IP。
非遺駐景區,被認為是我市積極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保護理念的具體行動,對于全方位展示宣傳全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旅游產業文化內涵,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大有裨益。也正如與會市領導所言,讓“非遺”“旅游”牽手,讓文旅活動與宣傳營銷相約,通過“詩”和“遠方”的完美結合,讓非遺“活起來”、景區“火起來”,讓游客“留下來”、品牌“亮起來”,必定能為加快推進我市文旅深度融合趟出新路徑、譜寫新篇章。
記者 孫宗林 閆銳鵬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