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臨汾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是歷史文化重地。百米長卷一隅,以“侯馬盟書體”寫就的“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散發著豐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市書協副主席王雨生匠心獨運,借旅發大會向外宣傳一張張極具代表性的“臨汾名片”。
中國的書法藝術底蘊深厚,研究中國書法史越不過“侯馬盟書”。這一國寶出土以來,書法界掀起了“侯馬盟書”熱。多年來,王雨生同時兼任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理事,一直致力于“侯馬盟書”的挖掘、宣傳和研究,其書法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國重量級書法大展,被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會評為“山西省十大青年書法家”。
王雨生擅寫盟書體,行氣貫通、章法絕妙,一招一式恰到好處。在此次創作活動中,他選用了《左傳》中的一句名言,隨即道出緣由:“自古以來,中國都崇尚和諧。‘和諧’一詞的發源地,當屬晉文化的巔峰——新田文化時期的晉國都城新田,即今日侯馬。”
“1965年12月中旬,侯馬發現了沉睡地下2500多年的寫有朱書文字的玉石片,當時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轟動,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提出了‘侯馬盟書’的概念。”王雨生繼而說道,‘侯馬盟書’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官方文體,是我國先秦漢字發展史的鮮活標本。確切地說,它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筆書寫篇章完整的古人手書真跡,也是最早使用標點符號的文獻。”
“晉國文化源遠流長,侯馬盟書’影響深遠。為此,我將二者相結合,展現臨汾的厚重底蘊。同時,侯馬盟書’的考古價值、歷史價值、文字演變及書法藝術價值不可估量。‘盟書體’的書法學習與研究也在逐步得到重視與推廣,對臨汾建設文化強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王雨生從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以熱忱之心和藝術之筆傳承文化之根。(作品照片記者 趙文家 攝)
文/圖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