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孤獨癥兒童是一群很特殊的群體,比如你跟他打招呼說‘你好’,他可能會拍打你,這并不代表他不喜歡你,而是他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臺上市聾兒康復語訓部的王瀟老師正在跟大家講解著關于孤獨癥兒童的點滴,臺下來自8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正在聚精會神的聆聽著。
這一幕發生在5月14日上午,市殘疾人聯合會在聾兒康復語訓部開展了以“了解孤獨癥,走進孤獨癥兒童”為主題的講座,號召全社會關注孤獨癥兒童,關愛他們的成長。市殘聯副理事長王國慶說:“目前我們工作存在發現難的問題,去年,我們派出6名工作人員走村進戶,下鄉宣傳相關政策,同時還通過‘親情一家人’優質化服務活動對孤獨癥兒童的情況進行摸排。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讓基層的社區工作者了解孤獨癥兒童,好讓他們能夠幫助、發現孤獨癥兒童,盡早地對他們進行康復矯治。”孤獨癥兒童主要表現在社交功能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刻板行為以及對外界的反應異常等幾個方面。2010年語訓部開始接收孤獨癥兒童,目前由7名專業的特訓教師對39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康復的主要內容包括自律功課、繪畫課、寫字課、精細課、文化課以及“1對1”的特訓小課。“孤獨癥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所以很難做到完全治愈,我們希望通過訓練和矯治,盡可能地讓他們能夠獨立生活,甚至達到生活自理。”語訓部主任張榮對記者介紹說,“孤獨癥兒童的康復很難,一是沒有教材,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二是家長的期望值很高,有時候會對工作不理解。我們就會定期的和他們溝通,只有雙方合力,才能為孤獨癥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走進特訓室,9個孩子圍坐在一起,他們都是由家長陪同學習的,特訓教師劉永珍正在和孩子們做游戲。“小朋友們請拿起你們手中的彩色紙,從紙上洞里找找自己的爸爸媽媽,看看其他的小朋友,說‘你好’……”小朋友們你一聲我一聲的跟著學。劉永珍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完成對孩子的目光訓練和語言訓練,孤獨癥兒童的學習能力有限,所以他們的課程一般在游戲中進行。”王瀟畢業于南京特訓教育示范學院,2011年來到這里工作,今年只有25歲的她卻已經是個經驗豐富的“元老”了。提到她的學生們,王瀟總是笑得很甜,“其實他們是最單純的孩子,表達感情很直接,一天下來會收獲很多意外驚喜。”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王瀟對她的學生已經親如家人。“有個孩子4歲了,去年剛來時,不愛說話,總是面無表情也不理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相處,每次見到我他都會特別開心地跑過來要我親親、抱抱,直到他媽媽來拉他走才肯離開。看到他的笑臉,我能感受到他對我的信任,那個時候我就特別堅定,為了這些孩子,我要一直在這里陪他們長大。”劉珊是來自山西師大臨汾學院的志愿者,從去年開始接觸孤獨癥兒童,“以前來都是陪孩子們玩,這次培訓之后感覺對他們的了解又多了一些,最重要的是學會了一些溝通技巧。”“其實他們是群很可愛的孩子,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對他們多一份關心,多一份關愛。”一旁的白娟搭話說,“讓他們能夠和正常的孩子一樣感受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溫暖。”(安月琦)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