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農歷臘月廿四,翼城縣文體廣新局工會主席鄭朝鋒一大早便關了手機。
延續數十年、越來越火爆的翼城春晚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眼球,“一票難求”成為每年負責派發入場券的鄭朝鋒“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為難事。
2013年6月16日,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的舞臺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翼城“渾身板”第一個登臺表演。三塊合一的檀木板“飛揚”于渾身上下,敲打時發出激越的板聲,再配以“跳轉”、“射雁”等舞步,甫一亮相便博得滿堂彩!“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源遠流長的翼城文化更是翼城過去和未來的精神家園。打造展現翼城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套餐’、‘文化大餐’,用文化引領全縣發展,這不僅是翼城實現大跨越、大發展的力量源泉,更是每個翼城人責無旁貸的使命!”2013年8月6日,翼城縣文化工作座談會上,縣委書記郭行杰接過沉甸甸的接力棒,以文化為基調,向全縣發出動員令。文化春天的強烈氣息撲面而來,唐堯故里的文化大旗再一次獵獵作響。
萬丈高樓平地起
秋日的暖陽細碎地斑駁著,記者一行來到翼城縣文體廣新局。行至該局主樓前,一副行楷寫就的對聯映入眼簾,上聯:祥龍擺尾擺開翼城文化強勢陣;下聯:金蛇翹首翹起唐霸精神絢麗虹。筆走龍蛇,氣勢磅礴,這是這座縣城的“文化總舵”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辦公室內,正在翼城縣文體廣新局指導工作的翼城縣宣傳部部長許擁軍起身相迎,面對近年來翼城文化建設取得的不菲成績,他一言以蔽之。“翼城是塊多彩的土地,這片土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就像蚌殼一樣,雖然外表粗糙,但里面飽含珍珠,我們所做的,只是盡量將蚌殼打開,珍珠的光芒奪目是它自身就有的。”在翼城縣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扶持及縣文體廣新局一班人的起早貪黑、苦心經營下,10年間翼城文化的發展可謂是亮點頻現、精彩紛呈。正如縣文體廣新局局長侯霆所言,“接力傳承,發揚光大,非一時一人之力,得益于‘眾人拾柴火焰高’!”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10年前,翼城縣的文化基礎設施乏善可陳。2002年,省文化廳組織人員對各縣圖書館進行摸底調查,參觀過翼城縣圖書館后,在當年的《山西文化》雜志上這樣描述:“一個破院子,兩棵梧桐樹,三四間破房子,五六千冊舊圖書。”不只圖書館,當時翼城全縣都少有像樣的文體活動場所。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不到位,翼城的‘文化大廈’就少了根柱子,沒法順利封頂。”自2004年開始擔任翼城縣文體廣新局局長的侯霆履新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硬件不硬”的尷尬局面。
以縣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建設為標志,全縣文體設施建設大會戰拉開了序幕。2005年5月奧體中心開工,一年之后,一座投資3800余萬元、占地面積近40000平方米、可容納觀眾近萬人的現代化體育場崛起于昔日的臭水溝上。
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體設施建設捷報頻傳。擁有圖書7萬余冊、30余臺電腦和完善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縣圖書館投入使用;擁有價值40余萬元現代化燈光音響設施的縣文化館開始組織輔導各類文化活動;投資1100余萬元、擁有992個軟席座椅的縣影劇院建成投用;10個高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相繼建成并發揮作用;村級體育健身場所、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已覆蓋全縣211個行政村;一個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農村文體廣場似一顆顆明珠散落在翼城的廣袤鄉間,晨曦初上,太極拳行云流水、搖曳生姿,夜幕籠罩下,各種文體表演激情四射、盡顯活力。
雁陣高飛頭雁領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名片,那么,文化精品則是這張名片上的那抹燙金。
2007年11月9日,在武漢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由翼城縣選送的《翼城花鼓》獲得了全國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項“群星大獎”和“群星獎創作獎”;2010年5月19日,在廣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由翼城選送的傳統舞蹈《渾身板》又一舉捧回了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2013年5月,舞蹈《渾身板》走上了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的舞臺,同年8月,又受邀參加了江蘇衛視《非常了得》的節目錄制……作為首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的翼城花鼓,如何實現了草根作品登“大堂”?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渾身板”等民間藝術,如何從廣袤的鄉間走向璀璨的舞臺、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背后,傾注了翼城縣歷屆縣委、縣政府以及縣文體廣新局一班人的大量心血。
近年來,翼城縣著力實施精品戰略,在繼承的基礎上下大力氣對它們進行挖掘培育,整合創新。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精品的打造工作,在政策、資金上大力支持;文體廣新局抽調業務骨干,組成專業隊伍,對翼城花鼓、翼城琴書、渾身板等民間藝術的起源、特點、傳承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成功將“翼城花鼓”和“翼城琴書”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翼城縣也連續兩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花鼓之鄉”。
為了進一步擴大精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翼城縣積極組織參加各級、各類文化活動。
在山西省第五屆廣場文化藝術節、第九屆中原文化節、中國文聯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百花迎春》春節大聯歡、北京“迎奧運——群星獎優秀節目展演”活動、中國群眾文化協會舉辦的“中華經典鼓舞邀請賽”、山西太原舉辦的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和第二屆中國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處處都有翼城花鼓、渾身板迷人的風采。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2011年的西安世園會上,翼城花鼓代表山西省參加了踩街巡游,精湛的技藝、優美的舞姿,博得了國內外友人的嘖嘖稱贊。
好風助力千帆競
文化傳承,離不了群眾基礎,要的是社會氛圍。翼城縣以民間普及為根本,更以政府促進為推手,讓文化的泉流在點滴間滲透進百姓心田。
多年來,翼城縣相繼舉辦了《南環之歌》大型文藝晚會、《騰飛的翼城》大型文藝演出、山西省青少年田徑運動會暨山西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田徑資格賽等大型文化體育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臺臺風格迥異的晚會、一場場精彩紛呈的電影、一幕幕絕活頻現的演出,不僅為群眾送去一道道“文化大餐”,更激發了群眾的文化熱情。
“送文化”的同時,還不忘“種文化”。在翼城縣開展的“送戲曲、送電影、送圖書、送文藝節目、送培訓”五下鄉活動中,尤以“送培訓”更受群眾歡迎。“送培訓下鄉,相當于把文化的種子‘種’下去,讓文化在基層更茂密地生長。一般由花鼓基地、琴劇團的專業演員們把專業知識、基本技巧傳授給基層文化工作者或文化愛好者,再由他們教會基層群眾,不斷擴大文化建設的影響力。”說到“五下鄉”活動,翼城縣文化館館長朱翠霞臉上神采飛揚,“‘送文藝節目’下鄉尤其辛苦。演出前要反復排練不說,演出結束后回到局里經常已經凌晨了。累歸累,但一看到臺下老百姓渴求的眼神,就覺得我們的工作特別有價值,覺得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為他們帶去歡樂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在日常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中,翼城縣一方面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導向,根據群眾的意愿和要求選擇文化發展的方向、重點;另一方面,更注重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搭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平臺,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在縣里開展的一系列文化體育活動的帶動下,鄉村文體活動蔚然興起。唐興鎮老年秧歌隊、王莊鄉北丁村文藝宣傳隊、南唐鄉曉史村詩書畫協會等,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全縣的鑼鼓隊、花鼓隊、秧歌隊、文藝表演隊已經達到70余支;一大批文化大院蓬勃發展,現已發展到了100余個……把開展文化活動與移風易俗相結合、與提高群眾素質相結合,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相結合,與培育社會新風相結合,全縣以大型文化活動為龍頭、節慶活動為基礎、群眾性自發活動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日漸形成。
最大的資源是文化,最能打動人心的也是文化。如今,文化已全面廣泛地介入每一個翼城人的生活,引領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民星”云集的舞臺上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正是普通百姓享受文化發展成果、煥發巨大文化熱情的時代印證。
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邊是濃郁豐厚的文化土壤,一邊是人心思富的現實生活,如何既開文化之花,又結物質之果?滾滾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在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浸潤下,在翼城歷屆領導的一場場“接力賽跑”中,翼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日益升騰,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產業優勢,文化生產力空前釋放。
以“勝利彩燈廠”為標志的工藝制作企業如日初升。多方吸取外地彩燈優點、注重唐堯文化特色展現的勝利彩燈廠,自2005年成立伊始,相繼創作生產出一系列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精美彩燈組,大小燈展遍及周邊各省、市;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花鼓的影響力,翼城縣巨彩文化發展公司開發、生產的“嵌金絲工藝花鼓”,以其工藝繁雜、造型優美、華貴高雅的特點,被縣里作為政府公務禮品贈送給海內外友人,珍貴的藝術收藏品為公司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成為“文化使節”,將翼城文化的影響力漣漪般發散。
以“花鼓教研基地”為代表的演藝輸出業大顯身手。翼城縣是文化部命名的“花鼓之鄉”,精彩的“翼城花鼓”表演、民間音樂舞蹈“渾身板”以及翼城琴劇團、蒲劇團、女子威風鑼鼓隊等10余支藝術表演隊伍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隊伍。
書畫、剪紙等藝術生產團隊日益壯大、藝術培訓班遍地開花,有著先進理念、成熟技術、超前市場意識的諸多文化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
這是一座蘊涵著巨大精神文化資源的“富礦”。全縣上下砥礪奮進的10年,成就了一座縣城引以為豪的關于文化的集體記憶。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澮水河畔,這片方圓1000余公里的土地上始終“群情激昂”:老年秧歌隊、文藝宣傳隊、詩書畫協會……每一支隊伍的背后,都有翼城文化的碎片在熠熠生輝;翼城花鼓、渾身板、琴書、太極拳……每一個帶有“翼城名片”性質的盛事背后,都綻放著富裕起來的翼城人打起精神愛拼敢贏的精氣神!(記者 段碧蓉 卞志強)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為榮譽和夢想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