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夜突然高燒39.4℃,而且開始流口水,什么也不肯吃,和平時發燒的癥狀不太一樣。一看嘴里全是小泡,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6月22日,高艷就帶著一歲的嘟嘟到醫院就診,一檢查才知道是患了皰疹性咽頰炎,并非手足口病。
和嘟嘟一樣,3歲半的虎妞也“中招”了。虎妞的媽媽告訴記者,前幾天她帶著孩子去游泳,上午游泳時還活蹦亂跳,可到了下午就開始發高燒。給她采取物理降溫后,燒退下來些,但傍晚時又燒到39℃,孩子還一直喊嘴疼。到醫院檢查后確診為皰疹性咽頰炎。
對于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如何預防皰疹性咽頰炎”這一問題,記者咨詢了市疾控中心傳染病科科長尹保行,他說皰疹性咽頰炎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發熱性疾病,該病并非罕見疾病,一般用藥一周后就可以痊愈,家長也不要過于擔心。該病四季均有發病,但多見于夏秋兩季。尹保行建議,盡量少帶孩子到人員密集的地方,室內應注意多通風,開空調時溫度不要過低,以免因忽冷忽熱引發疾病。外出活動時,盡量不要玩沙子和泥土,避免感染腸道病毒。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手部衛生,加強鍛煉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對此,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科醫師任允孜表示,近期小兒皰疹性咽頰炎患者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目前能占到門診量的三至四成,癥狀表現為起病急、突發高燒,大一些的孩子會說口腔疼痛或不想吃飯,小寶寶則表現為哭鬧、流口水、精神萎靡等。此外,患兒在發病時常伴有嘔吐或者頭疼。
“許多家長一看孩子口腔里長泡,首先想到的是手足口病。不過,如果孩子手腳、臀部沒有皰疹,只是口腔起疹并伴有發燒,有可能得的是皰疹性咽頰炎,而非手足口病。”據任允孜介紹,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1至7歲的兒童最易“中招”。其典型的癥狀是在患兒的軟腭、扁桃體、咽后壁等處可以看到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
為什么夏季患上該病的孩子較多?任允孜表示,由于夏季天氣比較炎熱,加上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導致室內空氣細菌和病毒急劇繁殖,從而進入孩子呼吸道而引發疾病。患兒發熱時應多飲水,可先采取物理降溫,如果物理降溫無效可適當使用退熱藥。治療期間,還應注意保持患兒的口腔衛生,用淡鹽水給孩子漱口,患兒餐具應勤用開水消毒。
同時,任允孜提醒家長,對于高熱的孩子不可通過過度保暖來發汗降溫,因為這樣可能增加脫水,嚴重者可致驚厥。
本報記者 卞志強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未來兩天氣溫將超35℃ 市民需做防暑準備
下一篇: 我市“奚樂飄香”二胡藝術團進校園演出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