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領導就學習方法接受孩子們的咨詢。中)為校長李敏。
驅車走了十多里路,好不容易才來到位于堯都區五一東路城鄉結合部的原中鐵十五局大院。
在有些許“荒涼”的大院里,藏著一座小巧別致的“四合院”:一座嶄新的二層樓,墻上有校長和班主任寫給孩子們的寄語;走進教室,教學設施齊全,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唱著、念著、做著活潑動人的小游戲,童真童趣從窗戶里溢出來……
這就是鐵十五局學校。
6年前,這還是一所不為人知的企業小學。
3年后,這所小學已在堯都區初露頭角,在該區小學段學業質量監測中連續3年榮獲優勝獎。
聽,一間教室里傳出《春天在哪里》的歌聲,循著這歌聲,我們也開始探訪這所小學校點點嬗變的動人軌跡。
“送溫暖”工程催旺“人氣”
3年前,當新一任校長李敏風塵仆仆地來到這所學校時,心中涌起淡淡的失望:遠離城市繁華地帶,道路坑洼不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僅有200余學生,教學設施落后,學生行為習慣差……然而,在和老師們短暫相處之后,她的心里豁然開朗:從老師隊伍中散發出一股淳樸風氣,幾乎人人對物質要求不高,而注重精神方面的滿足。而這,就是由內而外改變學校落后面貌的可貴支點。
2012年上半年,還有半年就要退休的高玉卿老師患上了嚴重的雙關節滑膜積水,行走非常困難,醫生建議她臥床靜養??伤秊榱瞬挥绊懞⒆觽兊膶W習,硬是一天都沒有休息,照樣堅持上課。高老師對教育的愛深深感染著教職工,他們爭著攙扶她上下樓,給她端茶送水,囑咐她注意身體。這一切,李敏校長看在眼里,悄悄記在日記本里。12月6日是高老師退休離校的日子,當她為孩子們上完最后一節課,走進校辦準備向校領導和老師們道別時,卻被眼前的一幕呆住了:校領導搞了一個茶話會,又不知從哪里收集了她那么多資料——課堂實錄、工作簡照、活動掠影等,精心制作成的光碟,組織大家觀看。在動人的音樂中,李敏校長高度評價她在工作中的敬業奉獻精神,以及她為學校做出的貢獻。高老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和老師們緊緊擁抱在一起。
這,成為該?!八蜏嘏惫こ痰拿篮靡荒?。
學校為教職工“送溫暖”工程是全面的:為他們體檢;在教師生日為他們送上了一份生日蛋糕;對生病住院、喪事、生產、重大困難的教師及時慰問;對生活有困難的教職工及時幫困等。在平時的管理中,校領導注重抓住教師的點滴成績,給予教師表揚、鼓勵、認可;當教師工作中出現失誤時,在指出錯誤的同時,變責怪為感化,變懲罰為激勵,保護了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久而久之,全校教師雖人數少、工作任務重,但他們個個干勁十足,不計報酬,心甘情愿地為學校、為孩子們奉獻出智慧和熱情。
教學精細化管理催升“質氣”
“生源差,孩子們成績也差”,這是制約學校發展的現實問題。然而,反觀之,學校雖偏遠也有它的好處,孩子們遠離喧囂,班容量小,便于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便于提高教學質量。
立足校情,該校制定并出臺了符合實際的《教學常規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教學管理和教學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全校范圍內,嚴格實行了教師坐班制、推門聽課制、1分鐘候課制、集體備課制、作業展覽制、課堂目標落實當堂檢測制、備、講、批、輔月查量化制……在教學常規管理中他們在“實”字上做文章,在“細”字上下功夫,注重規章制度的一一落實,不留死角。學校每周均要對教師的備課、學生作業抽查一至兩個年級,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利用課間操時間及時進行面對面反饋總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杜絕不良教學習慣的滋生。每月教導處利用4天時間對全校教師的備課、作業、業務筆記本、聽課本進行集中檢查,全校教師瀏覽檢查,并署名填寫量化考核意見表。之后,全體教師集體召開“四本”檢查交流評價會,會上人人發言,談收獲、談體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了專業水平的提高。
在建設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他們重視目標引導,讓師生明確課堂教學任務;重視導入新知,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學習狀態;重視精要交流,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重視實踐應用,讓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重視達標檢測鞏固課堂知識,讓導學案真正發揮作用。學校形成了“教學目標清晰明確,學生活動主動積極,教師點撥適時精當,課堂氣氛和諧融洽”的課堂新面貌。他們尤其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著重從學生的提前學習準備,課中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后按時完成作業,睡前對當天的知識進行回顧等方面的良好習慣進行培養,較好地實現了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落實,在全區屢次學業質量監測中名列前茅。
《弟子規》教育催強“活氣”
該校地處郊區,周邊環境較差,加之學生多數是農村家庭的子女,父母文化水平低,因而不論從行為習慣、還是文明禮貌方面都不盡如人意。對此,如何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呢?經校領導班子深入調研、反復斟酌,決定將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納入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定為該校的校本課程。
為此,校長帶頭鉆研學習《弟子規》,全體教師具體分工,擔任《弟子規》教學。學習《弟子規》重要,踐行更重要。每位教師都善于抓住教育機會,當見到學生讀書精神恍惚時,老師會提醒學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學生講粗話時,老師會教育他們“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當學生有不良行為習慣,如坐姿、站姿和走姿不文雅時,老師會教他們要有禮節,做到“步從容,立端正”。點點滴滴中,寓德育于無形。
可塑性強的學生們在經典的濡染下發生著可喜的變化:除了上課前能鞠躬向老師問好,下課時能鞠躬謝謝老師外,平時遇見老師都能敬隊禮向老師問好。校園里,亂丟廢紙廢物的現象大大減少,在操場上、在樓梯和走廊上很難看見有廢紙廢物了,即使地板上偶爾有廢紙,也很快被學生悄悄撿走。學校每天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六年級學生張馨心在大門口撿到100元錢,主動交予失主且不留姓名,還是失主主動找到學校才得知此事……每年的教學開放周活動中,家長們參與學校聽評課活動,傾聽孩子們的經典誦讀,觀賞孩子們生動活潑的文藝表演,切身感受到孩子們更加文雅有禮、活潑開朗。
他們為之欣慰,周圍的孩子也被“吸引”到這里了。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滋養,是生命對生命的感染。鐵十五局學校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他們仍然在默默地求索,默默地耕耘,默默地積蓄能量,相信不遠的將來,這朵“小荷”會在屬于她的季節里燦爛開放!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鄉寧縣教科局開展“三大”主題實踐活動
下一篇: 張向東《照片背后的故事》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