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郭東升)“十一五”期間,堯都區不斷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建設教育強區為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在與時俱進中開拓創新,在克服困難中奮發進取,在機遇挑戰中乘勢而上,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質量與教學管理、學校建設與教育現代化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與教育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呈現出“力度加大、亮點增多、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成為堯都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
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十一五”期間,堯都區先后動員1138名失學兒童返校上課,籌措資金66.3萬元,資助了2957名特困生。“兩免一補”惠及學生60000人次。至此,全區九年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2007年,根據有關精神,堯都區免除了農村學校64077名在校生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了12831名在校生教科書費44萬元,為1797名寄宿生補助了生活費31萬元。同時,在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從2008年秋季起免除了2575名在校生雜費54.23萬元、教科書費25.39萬元。截至目前,全區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按時畢業率均達到100%;全區初中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分別達到100%、98.9%、98.7%,按時畢業率達到92%,已高標準普及從小學到初中的9年義務教育,75%以上的青少年可接受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教育,全區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9年。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堯都區教育事業的騰飛,注入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育人環境不斷得到優化。“十一五”期間,堯都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將中小學德育工作納入“六大工程”創建體系,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新方法,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優化育人環境。在全區基本形成了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先后創建省、市德育基地41個,建成省、市德育示范校28個,創建省、市文明學校37所,涌現出省、市精神文明先進個人338名,涌現出省、市、區三好學生1000余名。同時,堯都區各中小學結合迎奧運、臨汾解放60周年和汶川、玉樹大地震,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提高了廣大師生情系奧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熱情和信心。“十一五”期間,堯都區廣泛開展了“法制進校園”和“平安校園”創建活動,重點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全面構建校園安全防范體系。同時,堅持定期對校園安全隱患進行集中排查 ,不時組織力量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集中整治。到目前,全區中小學校全部聘請了法制副校長,解放路小學、育英小學、解放二校、四中、六中、八中、順利通過了首批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評估驗收。全區連續五年無一例重大校園安全事故發生,確保了學生平安健康的成長。
辦學條件全面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間,堯都區以標準化學校的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辦學條件。2005年到2008年重點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全區先后改造危房面積達到272377平方米,先后改、擴建學校237所,總投資達2.58億元,城區二中、縣底中學、四中、解放二校教學樓、實驗中學、九中宿舍樓、六中、八中實驗樓、解放路小學、南街小學、實驗小學科技樓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學校布局調整日趨合理。按照“單人校合理撤并,中心校相對集中,初中形成規模”的思路,“十一五”期間,堯都區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先后撤并學校83所(小學80所,初中3所),在山區建立了35所寄宿制學校,使教育資源得到了優化,中小學布局日趨合理。全區中小學由309所減少到現在的226所,解放路小學、南街小學、實驗小學、東關小學、育英小學、解放二校等12所學校建成現代化示范校。九中、縣底鎮一中、大陽鎮上陽小學等10所學校建成標準化示范校。河底三交中心校、山城中心校等5所學校建成寄宿制示范校。
師資隊伍整體得以加強。“十一五”期間,堯都區始終堅持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全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頭戲,先后通過采取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函授進修、脫產學習、衛電培訓、自學考試等繼續教育培訓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與專業技能。截至2010年底,全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100%、100%,96.2%,89.4%。分別比“十五”提高了17、13、17.12、19個百分點,70%的小學教師已達大專以上文化水平,85%的初中教師已達本科以上文化水平,0.3%的高中教師已達研究生水平。全區先后分批擇優聘用了1000余名大中專畢業生,充實了教學一線,為教師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在此基礎上,他們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通過開展結對子、以老帶新、拜師活動、在職培訓、素質展示、校本教研、“三優工程”等活動,使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先后組織城區中小學241名教師到農村支教,基本緩解了農村缺科矛盾。
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十一五”期間,堯都區以教育部“十一五”重點課題“有效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為突破口,不斷強化課題的指導、管理和實驗教師的培訓,開展教學科研與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分層推進,形成多級課題網絡,總結出全區不同層類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全面推進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十一五”期間,堯都區把教學質量作為衡量教育發展的剛性指標予以落實,全區上下圍繞這一核心,通過開展“教育質量年”活動,印發了《堯都區義務教育階段質量監控與督導試行辦法》,加強中高考研究等,進一步規范了教學工作規程,保障了每個教學環節效益最大化,保證了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到2010年,全區小學按時畢業率達100%,初中按時畢業率達97%,高中按時畢業率達92%以上,中考成績連續五年名列全市前茅。高考一年一個新臺階,全區“十一五”期間,為高校輸送本科生9366名,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考質量優秀獎”、“質量提升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教學技術裝備水平普遍提升。“十一五”期間,堯都區不斷加快教育技術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截至2008年,全區已有56所中小學實現了“校校通”,30所農村初中配備了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和地球衛星接收設備,208所農村小學建成地面接收站,逐步建立起電視、互聯網和光盤播放為一體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設備覆蓋率達到100%。
成教、職教、民辦教育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在成人教育工作上,堯都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興鄉”工程,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發展步伐,發揮科學教育的智力和技術優勢,開創全區經濟增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局面。在職業教育發展上,堯都區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到目前,堯都區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總規模已達2000人以上。在民辦教育發展上,該區按照 “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順應時代要求,全面加大對民辦學校的管理,嚴格民辦學校審批程序,強化對民辦學校校長的培訓,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在全區基本形成公辦、民辦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對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社會經濟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曲沃監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
下一篇: 師大師生積極參與網上紅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