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做志愿講解員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給游客講解文物知識的同時我也收獲了快樂……”春節期間,臨汾市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社會志愿講解員,他們或是為參加社會實踐而來,或是希望近距離接觸文物,抑或單純為奉獻一份愛心,盡管初衷各異,但沉浸在場館中,收獲滿滿。
“普及文物知識,講好臨汾故事”
“丁村地處臨汾市襄汾縣,位于汾河中下游,幾十萬年前,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原始人生存繁衍……”2月3日是正月初六,市博物館游客絡繹不絕,志愿講解員張君在“遠古足跡”區域為游客們進行講解。
“觀眾不同,你的講解方式也要有所變化。”作為一名大學英語老師,張君認為當講解員和當老師類似,都是在普及知識,面對不同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講解方式,讓游客有興趣、有共鳴。“比如接待年輕游客,你的講解就要結合當下的熱點,講解內容要和流行元素相結合。而針對孩子,穿插成語典故、漢語知識互動,孩子非常喜歡,收獲很多。”
“臨汾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我作為土生土長的臨汾人,我感到非常驕傲,我想做‘家鄉的代言人’,把臨汾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作為大學老師,張君在講好課堂知識的同時,還會給學生們講解文物知識,帶領他們走進博物館,讓更多學生愛上文物,主動了解臨汾的文明。
2023年暑期成為市博物館志愿者以后,張君總會趁著周末、節假日時間來做志愿服務工作。“春節期間游客很多,更需要我們志愿者服務。”張君坦言,其實一天下來挺累的,但是看到游客們聽完講解滿臉笑容的模樣,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未來,我還需加倍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盡最大努力普及文物知識,講好臨汾故事,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臨汾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燦爛的文化。”張君說。
“讓游客了解臨汾歷史,感受臨汾文化”
1月30日,市博物館安檢處排起了小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臨汾市博物館的喜愛。“我們博物館有志愿者免費講解,如果您愿意的話,可以讓他們帶你們參觀。”聽到館內工作人員的建議,幾位來自運城的游客加入了志愿講解員王小飛的隊伍。
“中國古代裝飾文化中,云雷紋自始至終都是設計的母體,其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代裝飾紋樣,與其方圓協調、延綿不絕的象征意義有很大關系……”王小飛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講解方法,她擅長把文物知識“故事化”,她自信的講解方式,不斷吸引游客靠攏過來,跟隨她一同認識文物、了解文物。
文物展覽位置、文物外觀特點、文物歷史故事……王小飛的筆記本上記錄了密密麻麻的文物講解知識點,為了帶給游客們更好的觀展體驗,王小飛會根據講解情況及時增減講解詞。她解釋道:“在講解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生疏的知識點,有時候游客們會問到一些我還沒有了解的內容,這些都需要及時記錄,查漏補缺,不斷學習。”一本本講解詞不止記錄了文物,更是王小飛認真工作的縮影。
“市博物館為我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大平臺,帶領游客了解臨汾歷史,感受臨汾文化,讓我從一個文物‘小白’變成了有一定文物知識儲備的講解員,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提升了我的講解能力和應變能力。”說起做志愿者的收獲,王小飛笑得合不攏嘴。
“讓游客愛上臨汾,常回家看看”
“鐵佛寺的金頂寶塔,塔身精美琉璃浮雕,記錄著這塊土地上佛教文化的輝煌時刻……”2月2日,在市博物館“千秋平陽”展廳中,鐵佛寺的金頂寶塔以它獨一無二的造型引得眾多游客駐足凝視。人群中,志愿講解員王新民正在興致勃勃地為游客進行講解。
今年61歲的王新民已經從事了3年志愿講解工作,講解100余場,接待游客3000余名,得到了游客的一致認可。他對文物了解之深和熱愛,讓很多人以為他的日常工作可能與博物館有著淵源,打開他的人生履歷,卻讓人驚奇地發現,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企業職工,與博物館絲毫不搭邊。
“加入市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團隊之初,我是抱著對志愿者這一行業的崇敬與熱愛。當時知道市博物館要招聘志愿者,我當時就眼前一亮。”王新民說,“但要跨界成為一名講解員,并不是一件易事。博物館里那么多文物,我一點都不了解,所以真的就是一個從頭學習的過程。”報名之后,王新民參加了培訓,在考核通過后,在講解員的指導引領下,他正式上崗。在講解中,他不斷學習,進一步豐富講解內容,從一個文物“小白”成長為一名“老練”的文物講解員。
王新民曾為一對來自浙江的父女提供講解服務,父女兩人全神貫注地聽完了全程的講解。“我還記得,那個孩子當時正在選擇考研專業,聽完我的講解后,她對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還告訴我自己對專業選擇有方向了。”現在,王新民還時常會和這對父女交流文物知識,這些都是他當好一名優秀講解員的動力。
“作為一名臨汾人,我將繼續在市博物館做好志愿講解工作,把中華文明向游客娓娓道來,講好家鄉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展示臨汾人的熱情,讓游客愛上臨汾,常回臨汾看看,用中華文明之光照亮志愿服務之路。”王新民自豪地說。
記者 張文妍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