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鵬在監測數據
臨汾新聞網訊“生物池和人一樣,它會‘鬧情緒’,也會‘生病’,一點小的疏忽,很可能造成大的損失。”
“每個污水處理廠都不一樣,學來的東西只能參考,必須經過無數次調試實踐,才能‘管用’。”
“出水水質時刻監測,若有一點異常,必須立馬調整,一切都是為了出水水質達標?!?/p>
…………
5月25日,記者在市第二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聆聽了生產技術科科長席鵬與污水處理的故事。
“我每天只是做常規的工作,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席鵬帶著疑問說道,在他看來,干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素養,沒什么值得炫耀的。
誠然,做好本職工作是基本素養,但面對十年如一日,重復且枯燥的工作,卻能始終堅持昂揚的工作狀態,也是難能可貴的。
今年39歲的席鵬,自2009年市第二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就一直在這里工作,他從基層職工做起,靠著對污水處理的深入研究和扎實的技術,2016年擔任了公司重要部門生產技術科科長。
自從擔任科長后,席鵬的手機時刻保持開機狀態,但凡污水在處理過程中有任何差錯,他都要第一時間知道,并著手處理。同時,他還把每天巡查巡檢的工作習慣固定成上班后的第一大件事。
“我的工作很簡單,幾乎每天都是重復的?!毕i說,公司規定早上8點上班,他來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廠巡查巡檢,沒有故障和問題的情況下,大概40多分鐘能夠結束,隨后他就駐守在調度中心,緊盯著每個監測數據,哪兒有問題處理哪兒。
席鵬介紹,污水處理工藝全國大同小異,但在細節上有很大的不同,地理位置、氣候、進水水質等都會產生影響。要保證出水水質達標,僅靠自學和外出培訓是遠遠不夠的。
“我與其他污水處理廠的技術人員時常聯系,經?;ハ喟l送各自廠里的監測參數,一同研究?!毕i說,同行間的探討是他技術不斷進步的秘訣。
稍微停頓,席鵬感嘆:“污水處理看似簡單,卻有很深的門道,真正能把經驗變為能力,需要從根本上的提質增效改造和大量的調試實踐?!?/p>
席鵬介紹,去年6月,公司提質工程完成后,生物池原本需要每天添加4至5噸的碳源,經過近1年時間對生物池曝氣量、回流量的調整,進水水質碳氮比提高,現在基本不用投加碳源。
“一頓碳源1500元左右,還得每天加,這得多少錢!參數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但別的廠經驗照搬過來就是行不通?!毕i說,污水處理一個廠一個樣兒,要想出水水質達標,經驗、例子、參數等都是借鑒,能夠依靠的只能是不斷地嘗試。
近一年的時間,無數個日夜,席鵬始終在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不厭其煩地調試著各個設備,也是他的努力讓污水處理變得高效。
采訪結束時,他說道:“付出都是應該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出水水質達標。”
記者 劉超 文/圖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