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大家好,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在全國焦化行業首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仲夏時節,山西光大焦化氣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焦化)內機聲隆隆。聽著“導游”程秀娟的介紹,看著兩旁的“景觀”,觀光車上不時傳來游客們的一片嘖嘖稱贊聲。
焦化企業大都是污染大戶,然而光大焦化又是以怎樣的魔力吸引游客的呢?
光大焦化副總經理王俊亮的回答擲地有聲:“我們正在以‘工業+旅游’的跨界融合為核心主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樣不僅能夠改變人們對傳統焦化行業的認識,還能讓大家見證煤炭高效轉化為其他能源的生產過程……”
把環保看得比贏利更重要
行走在光大焦化廠區內,有別于傳統焦化廠灰暗、沉悶、濃煙滾滾的景象,這里綠意濃濃的柏樹、一塵不染的地面……令人眼前一亮。隨著對旅游資源理解的拓展,工業旅游正悄悄走進人們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工業旅游?即以工廠風貌、生產過程、企業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通過參觀、體驗等方式滿足游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時促進企業發展的旅游形式。
光大焦化位于襄汾縣南辛店鄉賈罕村東,成立于1999年。環保大道、能源轉化大道、黨建大道、煤化工與生活科普館、能源管理中心等特色游覽項目,構成了光大焦化工業旅游區。作為國家3A級景區,這里也是國內首家將焦化企業文化科普與工業旅游有機融合的特色園區。
繼續行走在環保大道上,步移景異,一幅幅簡潔明快、生動易懂的“新二十四孝圖”與“節能就是環保”“把環保看得比贏利更重要”的企業宣傳深入人心。
干凈整潔的地面,不定時對廠區進行道路灑水洗掃作業、控制道路揚塵的灑水車、濕掃車和霧炮車,住著“藍色房子”的原料廠,景觀帶里隨風而動的綠植……一次次刷新著人們對工業旅游的認知。
探索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你們出門旅游時優先考慮的是什么?”行走在能源轉化大道,辦公室主任劉吉才說:“當然是環境!在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里,對焦化廠的印象總離不開‘黑不溜秋’這個詞,更別說來旅游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轉變人們對焦化廠的認知,因此,我們搞旅游其實也是在自我加壓,環保必須‘超標’,而不僅僅是達標。”
從2016年開始,光大焦化對環保設施開展了提標改造,累計投資7億元進行了深度治理,包括工業物料堆場全封閉、干熄焦項目、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及改變廠容廠貌等,致力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把整個廠區打造成一個集生產、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產業文化旅游園。
移步至該公司能源管理中心,技術人員正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對能源系統的生產、輸配和消耗環節實施動態監控、數字化管理,全力推進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做好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打個比方,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焦爐煤氣經化產車間制成焦油、硫膏鐵、硫酸銨、粗苯后,凈煤氣一部分供縣城居民用氣,另一部分制甲醇,甲醇馳放氣制合成氨,合成氨解析氣回焦爐燃燒,變廢為寶,實現了內部資源的就地轉化與資源的循環、綜合、高效利用。”劉吉才說。
2017年,該公司為防污染給工廠內所有料場蓋上了“藍色”房子;2018年,煤棚共配備了10套干霧系統以及34個霧炮機,進一步有效控制了揚塵;2019年投資1800萬元分別建設完成景區道路、煤化工與生活科普館、景區綠化、旅游規劃、導覽導示牌、觀光游覽車、生態停車場、衛生間、游客中心、文化小廣場、黨建大道、購物場所等配套設施。
“環境好不好,自己說了不算,得接受群眾的檢驗。”王俊亮說,為此他們特地邀請周邊村民參觀、了解煤炭的生產流程,打消了群眾對傳統焦化產業的認知和顧慮
培育多元化發展新動能
2019年9月18日,白俄羅斯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副主席、國家能效部部長馬拉申科·米哈伊爾,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能源研究所所長布林·安東等白俄羅斯考察團一行赴光大焦化參觀考察。
一個國外的部長級官員率領考察團到我國內陸省份的一個民營企業參觀學習,此外,還有不少企事業單位、學校的學生也紛至沓來。這“口碑”從何而來?
“我想人們參觀的著重點還是在轉型升級上,那么,什么是轉型升級呢?”在王俊亮看來,工業旅游是在旅游業與工業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公司以“工業+旅游”的跨界融合為核心主線,以工廠為聚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大力培育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新動能。把現代工業生產流程提升為富有情趣的旅游體驗過程,把封閉的工業企業變成開放宜人的旅游區,不但豐富了旅游產品,為工業企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時至中午,下班的工人師傅們陸陸續續向食堂走去。走在寬闊整潔的黨建大道上,紅色牌板上幾個白色的大字“愛國、敬業、家和”分外醒目。該園區把黨建工作深入“組織指引發展、安全保駕發展、環保促進發展、先鋒帶動發展、和諧構建發展、創新持續發展”的多角度、深層次。
王俊亮說,“食堂是大家每天必去的場所,因此在這條通道上安裝黨建牌,營造了‘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氛圍,進一步增強了黨建工作的生機和活力,也為我們轉型升級,提供了最‘硬核’源泉!”
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