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不用去現場,無須聽匯報,一臺電腦便對企業排污情況了如指掌;
24小時監控,全天候監測,科技監管讓企業違法排污無處遁形。
3月24日,記者在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控中心看到,工作人員進入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后,全市71家重點排污單位名單便出現在電腦屏幕上,再點擊進入企業監控頁面,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數據立刻呈現。
說起污染源在線監控,環境監控中心工作人員張帆立刻豎起了大拇指:“傳統的污染源監察執法,主要靠環境監察執法人員走訪、調查、摸排或市民舉報,發現排污行為,然后再打擊。現在有了在線監控系統,只要坐在辦公室,便可對企業污染物排放數據進行24小時監管。”
早在2008年,我市就建成了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十余年來,隨著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科技治污水平持續提升。如今,全市71家重點排污單位已安裝了211個點位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精準定位和實時監控,讓企業超標排污行為無藏身之地。
“在線監控的關鍵是精準治污。”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察支隊副隊長、環境監控中心主任任保江介紹,為了加強在線執法力度,嚴懲超標違法行為,2019年,市生態環境局建立《關于切實加強在線監控執法的通知》和《臨汾市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超標懲治辦法(試行)》兩項制度,對超標排污企業實行“一日一立案、一日一處罰”,同時,他們還根據超標情節實施公開約談、媒體曝光、停限產整治、稅務聯動、失職問責等聯合懲治措施,有力打擊了在線超標排放違法行為。
據統計,2019年,全市對企業在線超標排放違法行為立案查處160起,處罰金額3635萬元;2020年1月—3月,立案查處19起,處罰金額241萬元。
“在線監控系統上的數據一般是黑色的,只要一變紅,就是超標或異常,必須馬上處理。”張帆說,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是全國聯網的一套系統,但凡哪家企業哪個點位有超標,國家生態環境部就會下發電子督辦至企業環保負責人及相關生態環境分局執法人員,并在24小時內給予回復。這一模式,一方面是方便企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消除污染;另一方面也方便基層執法人員有的放矢,真正實現了源頭監管。
張帆感嘆道,常年的監控工作使得他和同事們一看到紅色字體,就會緊張起來。
話語一轉,張帆介紹起了日常工作:“每天監控3萬余條上傳數據,再加上分析、研判、匯總,工作十分枯燥。但是,為了確保重點排污企業污染物數傳輸正常,我們堅持每天抽出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查看一遍所有的排污指標。”
枯燥、煩瑣是環境監控中心工作人員的常態,但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始終保持十二分的精神認真分析著每一項數據,努力完成各項監控任務。
春節前夕,當接到春節期間每天向社會公布企業污染物排放數值的任務時,張帆和同事便放棄了節假日,堅守在崗位一線。疫情期間,他們也沒有停歇,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堅持每天匯總、每天公告,圓滿完成了任務。
科技治污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不言而喻,為充分發揮這一作用,市生態環境局從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規范污染源監測數據運營巡檢工作等方面入手,先后召開了4次約談會,確保科技治污到點到面。2019年和2020年春節前分別召開了重點企業集中約談會,要求企業簽訂春節空氣質量保障承諾書,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并對出現的超標排放行為,均予以高限處罰;對4家運維單位進行了公開約談,并簽訂《防止弄虛作假運營承諾書》,對發現第三方機構配合企業造假行為的,在依法處置的同時,將堅決清退出臨汾市自動監控運維市場,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根據省審計廳專項審計提出的意見以及省監控中心現場檢查的意見,為了實現數據歸真,杜絕監控數據偏低的問題,召開了18家重點排污單位及5家分局負責人參加的約談會,對52套不合格自動監控設備,要求限期更換,目前已全部更換投運。
在全市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戰役中,市環境監控中心工作人員用科技手段為我市精準治污提供著依據,給71家重點排污企業戴上了“緊箍咒”。
記者 劉 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