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向資源的蛻變
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在變得越來越美的同時,建筑垃圾產生量卻在與日俱增,成為環境保護的又一大難點。建筑垃圾猶如城市建設的伴生“瘡”,既侵占土地,還對周邊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帶來圍城之患,若不及時有效治理,必將后患無窮。怎樣清“瘡”?是每個城市的難題。如今,我市一家民營企業將這一重任扛在肩上,在全省首家上馬固廢處理及綜合利用項目,實現了——
建筑物的殘骸肢體、破碎的磚礫石塊……這些建筑垃圾,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某些城邊村制造一座新的大山。它占據良田,覆蓋了郁郁蔥蔥的農作物;它污染環境,大量的揚塵隨風飄向城市的各個角落。
沒有效益的廢棄礦石、毫無作用的礦砂……這是礦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尾礦。它堆積于礦山之上,形成了新的安全隱患;它含有各種金屬元素,容易對土壤、水源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
華基廠景
然而,這些固體廢物卻與一個城市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相生相伴,無法避免。它們的存在,痛了環境、痛了人民、痛了一座又一座城。
這并非無法解決:近兩年來,國務院多次下發文件,要求各地積極利用尾礦廢石、建筑垃圾等固廢代替自然資源,推進資源綜合利用;2012年,國家科技部、發改委等7個部門聯合制定發布了《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要求各地加快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但是,放眼望去,實施這一項目的城市著實寥寥,在我省更是空白。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個固廢處理及綜合利用的項目,由我市建材行業的領軍企業——臨汾華基建材科技公司主導上馬。它可以每年處理100萬噸建筑垃圾和工業尾礦,形成“固廢材料進來、綠色建材出去”,實現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更令人振奮的是,經過建設者們半年多來的夜以繼日、晝夜奮戰,如今,該項目投產在即。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華基公司何以有這樣的責任感,實施這樣一個社會效益巨大的項目?又何以有這樣獨到的眼光,為全市的建材行業趟出一條新路?這個項目又會給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帶來哪些深刻的變化?繽紛初夏,記者走進華基公司,為心中的疑慮尋找答案。
一
2009年秋冬之際,襄汾縣令伯村北的一處廢棄多年的磚窯上人聲鼎沸、機械轟鳴。這片荒野,就是華基公司打造綠色建材的熱土。
高起點、高定位,起步之初,華基公司瞄準的就是全市混凝土行業的領頭羊地位,他們上馬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生產設備,讓這個民營企業自建成投產之日,成為我市規模最大、設備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混凝土生產企業。
建筑垃圾
2010年4月9日,省政協原副主席、山西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呂日周走進投產不久的華基公司。他說:“華基公司先行一步,建成了省內先進的混凝土生產線,希望華基公司繼續走生態、科技、環保的路子……”
一番希望,語重心長;一聲建議,切中實際,深深走進了華基公司創始人張真弟的心頭。此后的幾年時間里,華基公司不斷購置環保設施,加強環保力度;堅持物料合理堆放,減少環境污染;提升技術能力,保障產品質量,企業的前行愈發穩健。他們還從細節入手,堅持給罐車加裝環保布袋和出廠清洗,杜絕拋灑,維護了城市環境衛生,被有關主管部門列為混凝土行業的典范。
2015年,循著“綠色化”的發展理念,華基公司自主設計、實施了全國首條綠色集成化生產線。該生產線利用機制砂替代河砂,遏制了上游企業的私挖濫采;加裝了脈沖除塵、噴淋裝置等多種環保設施,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加裝砂石分離和污水回收處理設備,實現了剩料廢渣和污水的回收利用。全國混凝土協會會長戴顯明在調研時不僅盛贊了這個項目,更是為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議:要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引進并轉化先進的科技成果,制造高端高品質產品,從而培育和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2015年6月6日,我市召開混凝土產業轉型暨住宅產業化研討會,省、市有關領導,建筑行業著名專家、學者,我市建筑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研討會組織全體人員走進華基公司,參觀了這條全封閉的綠色混凝土生產線。
“沒有揚塵、沒有污水,混凝土還能這樣生產?”眼前的一幕讓觀摩人員極為震撼。
張真弟說:“這條綠色建材生產線只是華基發展總規劃的第一步,我們瞄準的是一個全市乃至全省的綠色建材產業園區。”實現這一規劃的道路有許多條,但張真弟極為堅定:不論如何探索新路、探尋方向、尋找項目,必須堅持一個理念,那就是走“綠色化”發展之路。
二
思維超前、目光長遠的華基公司決策層一直有這樣一個意愿:在建筑垃圾和工業尾礦處理及回收利用方面實實在在做出一些努力,這既是響應國家對固廢資源回收利用的號召,又是一個綠色環保、造福社會的項目。
但實施這一項目,談何容易?
首先,它可借鑒的范圍小,不僅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沒有這類項目,放眼全國的許多大城市里都是空白,只有首鋼集團等有限的幾個企業擁有這方面成熟的經驗;其次,它投資規模大,廠房建設、設備購置、技術支持、人才引進,那個方面都需要不菲的投資;第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成正比,盡管是變廢為寶的好項目,但經濟效益較低。
更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項目大中型企業不做,因為利潤低看不上;小微企業也不做,因為投資大承擔不起。
困難和實情并沒有讓華基的決策層們退縮。他們多方奔走,在有關主管部門取得了真實客觀的數據:我市堯都區每年產生建筑垃圾約50萬噸、洪洞縣約15萬噸、襄汾縣約13萬噸,目前只采取了填埋和廢棄方式進行處理,極少部分通過簡單的機械物理加工成初級建筑用品。在尾礦處理方面,襄汾縣、浮山縣一帶有一大批尾礦庫存,對當地的土壤、河流已造成污染,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我市每年進行約300公里的公路改造,所產生的廢棄瀝青混凝土也只是作為路基墊層利用,存在污染環境和地下水的隱患。
華基公司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早已對我市建筑材料的需求情況了然于胸:隨著城市建設的持續深入、城中村拆遷改造步伐的加快,建筑材料的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特別是優質的建筑材料缺口加大,價格只升不降,如今已成為建筑工程超概算,超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華基人在打造全國第一條綠色集成化混凝土生產線時展示出了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豪邁氣魄,這次又將站在“風口浪尖”上。
2016年初,他們組建了由公司董事長帶隊,管理人員、生產和技術人員參與的考察小組,先后前往北京、鄭州、深圳、杭州等城市進行了市場調研考察,綜合比較分析后決定采用北京首鋼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成熟技術。
廢棄尾礦
經過嚴謹的規劃、科學的設計,他們提出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實施建筑垃圾和工業尾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項目,將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廢舊瀝青混凝土、廢舊塑料回收后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生產出包括綠色混凝土、干混砂漿、海綿城市專用建材、裝配式住宅產品(構件)、再生瀝青混凝土、再生塑料等產品。形成“固廢材料進來,綠色產品出去”。
三
從以往的混凝土生產為主,到今后的多品種綠色建材齊頭并進,這不僅僅是華基公司的轉型升級目標,更是這個企業本質上的一次騰飛。
公司副總經理趙建強說:“盡管我們是全市混凝土生產行業的領軍企業,產品質量、技術力量、環保設施都是行業典范,但歸根結底,混凝土是較為粗放式的產品。未來,科技含量更高、工藝更復雜的綠色建材產品才能為企業發展塑造更強的競爭力。”
經過專業的規劃設計,華基公司提出一個宏偉的建設目標:建設年處理100萬噸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生產線(包括年處理40萬噸廢舊瀝青混凝土及年處理3000噸廢舊塑料生產線);年生產25萬噸干混砂漿;年生產15萬立方米海綿城市專用建材產品;年生產100萬立方米制石制砂、綠色混凝土生產線;年生產10萬立方米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生產線;水泥制品外加劑生產線;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檢測中心,項目總投資達到4.6億元。
整體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結合實際情況,華基公司決定將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資源化利用循環項目實行分期建設。趙建強介紹說:“我們將技術成熟、操作性強的子項目列為一期建設項目。一期項目總投資12485.7萬元,同步分項施工,完成5個子項建設任務,預計6月份全部投產運行。”年處理100萬噸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生產線。設備采用國內頂尖機械設備制造商——上海世邦工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投產后可完全滿足市區及周邊縣市的建筑垃圾及部分工業尾礦處理,節約填埋土地3500畝,減少對周邊萬畝土地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年生產25萬噸干混砂漿生產線。投產后可滿足約18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建筑工程所需的砂漿用量,同時能夠通過調整配方中微量的添加劑改變干混砂漿的性能,衍生出多種類、多用途的砂漿,以滿足建筑發展對高質量新型建材的需求。
年生產15萬立方米海綿城市專用建材產品。產品可廣泛用于市政人行道、小區園林綠化等領域,有效緩解城市排水和防洪壓力。
年生產100萬立方米制石、制砂、綠色混凝土生產線。該生產線投產運行兩年來,已經累計節約用水4萬余噸,減少廢渣排放兩萬余噸,其產品實現了強度更高、耐久性更好、和易性更佳。
這些凝聚著華基人遠大志向和深情滿懷的項目規劃,如今正在從圖紙邁步走向現實。
5月28日,似火的驕陽也擋不住建設者們高漲的熱情:40米高的干混砂漿生產車間已經完成,新型透水磚生產車間正在熱火朝天的生產,南北兩座混凝土生產線正在進行全封閉處理。
在進入掃尾階段的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生產線上,建設人員正在焊接、布線、吊裝、調試;在技術中心的空地上,一排排用以容納干混砂漿的高大罐體整齊排列;在西北角新建的停車場上,一輛輛新購置的背罐車整裝待發。
四
于2015年投產的綠色集約化混凝土生產線,是華基人追求產業變革的承載,也是華基企業環保之路的重要里程碑,曾被全國混凝土協會會長戴顯明評價為“給全國的混凝土生產領域帶來了本質的變革。”
華基人對此更是豪情涌動——他們以環保為初衷,把投資額度的60%以上都購置和實施了環保配套設施,當時是那樣的堅定和義無反顧。如今,實踐證明了這個抉擇的正確。
高耗能、高污染是這個行業的標簽,華基卻以一己之力實現了顛覆:全封閉料倉讓漫天揚塵成為過去,實現了零排放;配套的水處理系統讓污水不見了蹤影,實現了全循環。
這真是行業內極為罕見的場景:員工們會在晚霞漫天時以潔凈的廠區風景為背景,拍下照片發到朋友圈;大群的白鴿在生產區域內閑庭信步……于是,在近年來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眾多行業和企業因此舉步維艱的時候,華基人的臉上都徜徉著輕松的微笑。
——這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念:以綠色為基礎、把環保放首位。
建筑垃圾、廢棄尾礦經過生產線處理后變成了綠色建材
行動,由心出發。即將投產的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幾乎成為環保設備的專題展示廳:所有的生產線及料倉全部實現全封閉,每個環節都有霧化噴淋設備,每個生產面都有獨立的除塵設備,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處理生產線是整個項目的核心生產線,占地9000平方米,進料口到高位料倉存在20米的落差,其中設置了各式破碎機,通過往來交錯的傳送帶進行密閉運輸。“進料口的第一個生產環節,是通過顎式破碎將大塊的垃圾料破碎成小料塊,隨后進入圓錐破碎和反擊破碎,達不到要求的大粒度料將重新返回鄂式破碎。隨后,骨料砂子直接進入干混砂漿生產線或新型透水磚生產線,石子將進入混凝土生產線,整個過程循環加工,沒有尾料排放。”仝國鋒說:“這條生產線安裝了3個除塵器,規格分別為40立方米、100立方米、135立方米,再加上霧化噴淋設備,完全杜絕了揚塵污染。”
40米高的干混砂漿生產線根據生產功能分為6層,生產線負責人許嘉樂說:“每一層以及每一個功能區都設置了獨立除塵器,不僅杜絕揚塵污染,還能將揚塵現收現用、循環利用。”
在新型透水磚生產車間,滑軌上的制磚機緩慢移動,一體化自動生產了各種規格、形狀、顏色的透水磚。公司總工仝國鋒說:“產品的生產過程是環保綠色的,沒有污染、沒有排放;產品的作用也是環保綠色的,它能像海綿一樣滲水、‘呼吸’,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基礎性建材。”
張真弟情懷滿滿:“華基的社會責任感在哪里體現?就是不向地下排污水、不讓廢料占良田、不往天空撒揚塵。”
五
2017年2月22日,華基公司發布聲明:由之前的華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變更為華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這給予了建筑垃圾和工業尾礦綜合利用項目更貼切、更相符的詮釋——科技創新。
也可以說,這個項目就是華基公司秉承“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理念的產物。他們一直將科技創新、技術研發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從成立之初就建立了技術中心。這個部門成為企業重視程度最高、投資力度最大、人才力量最集中的核心部門。
然而,僅僅依靠企業本身的技術力量,很容易在新品研發和科研方向上產生局限性。
科技創新思路的瓶頸在2016年10月18日被打破。這一天上午,市委書記岳普煜來到華基公司調研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資源化利用項目,認為這個項目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前景廣闊。岳普煜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與科學院所的合作,加快研發力度和產品創新,用科技描繪企業的發展藍圖。
對,必須走產學研之路!華基公司在技術合作上邁出了穩健的一步。他們依托北京工業大學、山西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為技術支撐,研究開發具有市場前景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實施了綠色混凝土、新型透水磚、高性能水泥添加劑等產品研發,延長了固廢綜合利用項目的產業鏈條。
他們與北京工業大學吳澤平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建成了綠色新型混凝土外加劑生產線,以常溫合成聚羧酸技術主導,將生產新型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高性能水泥助磨劑、透水混凝土外加劑等系列產品,日產可達500噸。
今年4月15日,華基公司與山西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正式啟動校企合作,希望通過校企雙方的不斷努力,實現長期合作、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目標,使高校科技研發資源優勢與企業優勢硬、軟件環境相結合,創造更為突出的社會效益。化材學院黨委書記寧士榮說:“我們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積極搭建服務企業平臺,集中學院各種資源優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科技攻關、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全面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全力推動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5月18日,他們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舉行技術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進一步提高綠色建材的科技含量。簽約后,省建科院將對華基公司生產的綠色混凝土、干混砂漿、透水磚、外加劑等新型綠色建材提供技術支持,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品質、優化產品成本結構;對企業技術人員將進行技術培訓和專業指導,推動人才引進和培養孵化;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同時,還將發揮華基公司技術中心的試驗室優勢,共同進行綠色建材新產品的研發、中試以及新型特殊建筑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合作,華基公司在建筑垃圾及尾礦資源化再生骨料、裝配式建筑及建設海綿城市所需構件的原材料的循環處置和再利用技術推廣上都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尤其是在提高混凝土強度、性能和穩定性、擴大混合材料資源利用、降低混凝土生產成本等方面自主研發生產的綠色高性能新型材料更有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具有華基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主導產品。
目前,華基公司已申報各種專利21余項,獲得專利證書11項,還有10項正在積極申報中。該公司主導實施的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資源化利用項目獲得我市“市長創新獎”,被列為襄汾縣工業強縣重點工程項目之一。
雄關漫道真如鐵。站在即將投產的生產線前面,張真弟充滿希冀:“建筑垃圾及工業尾礦資源化利用項目投產后,將達到進場建筑垃圾及尾礦100%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及尾礦100%產品市場化,全部生產過程實現零污染零排放,填補省內空白。”
“這是華基前行中的一大步,但絕不是最后一步。”張真弟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明日的精彩:我們將致力于高品質綠色建材,朝著省內首個綠色建材科技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方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記者 陳明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編后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事關我市綠色發展的激勵措施。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以華基公司為代表,我市相繼涌現出多家銳意革新、開拓進取的創新驅動型企業。他們以科研技術創新為引擎,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為轉型發展拓辟新路,一步步地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更好地掌握主動。建設中西部經濟強市和生態強市,臨汾的明天,需要更多的“華基”。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