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五大戰略” 謀求“五個跨越”
大寧奮力脫貧奔小康
臨汾新聞網訊 地處呂梁山南端、黃河東岸的大寧縣,如今正以全新姿態,向著“打贏脫貧戰,全面建小康”的目標奮力邁進。到202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0.0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22億元。幸福指數邁上新臺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5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80元,實現全部脫貧。生態治理邁上新臺階,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7.56%,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2級標準。
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實現新跨越。大寧縣圍繞“優質蘋果、設施蔬菜、高效養殖”三大特色產業發展,走專業化、品牌化、精品化的路子,不斷提高質量效益,真正使特色產業成為群眾走向富裕的脫貧產業。做精做細“三大”產業。蘋果產業要在鞏固提升現有12萬畝果園的基礎上,突出精品化建設,充分利用被確定為“國家級水果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的有利條件,擴大精品果園覆蓋面,力爭5年內全縣所有果園都符合國家出口基地要求;設施蔬菜在抓好常規種植的同時,發揮陽煤集團、政拓公司龍頭帶動作用,在發展雙孢菇、羊肚菌、香菇等高品質蔬菜上下工夫,把大寧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菌類生產基地;高效養殖作為有機蘋果、設施蔬菜的配套產業,按照“畜—沼—果”“畜—沼—菜”的模式發展,依托豐冠源公司和專業養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辦法,抓好豬、牛、羊為主的家畜養殖,增加群眾收入,提升特色產業現代化水平。健全服務體系。科學整合扶貧資金、支農資金,對特色產業從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農資綜合執法等方面工作,抓好特色產業管理技術服務。在發揮現有農業科技人員作用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配強配優縣鄉蘋果技術管理服務隊伍,為打造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畜產品提供過硬的技術支撐。拓寬銷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爭取有機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創建大寧農產品特色品牌;宣傳推介大寧綠色、有機、無公害果蔬,打造“農產品電商”新平臺,開辟“互聯網+實體體驗店”新渠道,完善倉儲、批發、物流等配套設施,支持幫助農超對接,與省內外市場聯網經營,提高產業效益。
實施“工業崛起”戰略,在打造核心動力上實現新跨越。發展新型能源產業。依托中石油、寧揚能源等大企業集團,加快煤層氣5億方產能項目實施,建設煤層氣產業園區,建立集抽采、輸送、加工于一體的煤層氣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發揮光照充足、風力資源豐富等自然優勢,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實現工業發展新突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輕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鑫輝電子、治誠科技兩家企業為引領,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引進上下游和橫向關聯產業,進一步擴張園區規模。發展食品藥品產業。充分利用大寧特色食品與藥材資源,發揮山西辰康科技公司的引領作用,著力開發健康營養保健食品藥品,提高農產品加工檔次,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
實施“以城帶鄉”戰略,在夯實發展基礎上實現新跨越。堅持把城鎮化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以城帶鄉,協調推進,不斷提高該縣城鎮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城鎮人口達到4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4%。在建設新型縣城上,按照“東延西伸,南北上山,拉大框架,提升品位”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大縣城”建設。持續開發小馮新區、城西路、城南濱河路,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園林綠化、供熱供氣、防洪防澇、污水垃圾處理以及體育場所和停車場建設,不斷健全城市功能;著力開展“打非拆違”和環境衛生專項整治,不斷加強城市管理,努力鞏固市級文明縣城和省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果。在建設美麗鄉村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實施好11項公路改造提升項目;抓好異地扶貧搬遷,積極穩妥推進撤村并點工作;注重中心村的建設,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群眾提供宜人的生產生活環境。
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在堅持綠色發展上實現新跨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之以恒地實施“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鞏固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打造“一河碧水,兩岸青山,三川秀美”的良好生態環境。加快機制創新。根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決定精神,積極推進購買式造林、開發式造林和股份制造林,試點設立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專項基金,探索林業市場化運作機制,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賦予貧困戶、大寧百姓參與生態建設的權利和自由,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大戰役”,讓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思想,在大寧變成生動的實踐。構筑綠色屏障。全力實施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全省林業六大工程,進一步抓好退耕還林、經濟林覆蓋和種苗基地建設、交通沿線荒山綠化等工作,確保到202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56%。治理水土流失。堅持整體推進、綜合治理,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工程,開展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壩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行地下水限采制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到“十三五”末,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加強環境保護。不斷加大節能減排、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嚴格杜絕高耗能項目落地;抓好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推行昕水河整治計劃,嚴防河流污染;繼續實施好環境監測工程,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確保縣城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繼續在全市領跑。
實施“開放拉動”戰略,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實現新跨越。根據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不斷深化改革。加快行政體制改革,鞏固提升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成果,提高行政效能,規范權力運行。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搭建更好更快發展的投融資平臺,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認真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放市場主體發展空間,讓合法的主體都能健康成長、順利發展、有效供給。全面擴大開放。牢固樹立“不開放、難發展,小開放、小發展,大開放、大發展”的理念,群策群力,攻堅克難,敢為天下先,敢啃硬骨頭,敢于自我革命,全方位、大力度地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措施,系統招商、定向引資,以園招商、產業招商,爭取高科技、高效益、高成長型的優勢項目和企業落戶大寧,千方百計推進大寧更好更快發展。(李明珠)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