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沃野好“豐”光
——全市農業發展綜述
臨汾新聞網訊 糧穩,則天下穩;糧足,則百姓安。“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發展之路蹄疾步穩:從2011年年底到2014年年底,糧食播種面積由767.3萬畝發展至775.5萬畝,產量由21.46億公斤增加至27.575億公斤;水果面積由159.01萬畝發展至200.8萬畝,水果產值由25.69億元增長至50.5億元……
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加快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這5年,一系列改革及與之配套的方案頻出,大力推動了全市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新思路 發展特色農業
霍州市西張垣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示范園區、洪洞縣歷山農業觀光園區、翼城縣符冊現代農業園區……“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依靠我市優越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十大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切入點,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健康蓬勃發展。
園區經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市按照“大園區、大項目、大企業”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等包含眾多現代農業元素的現代農業園區,引領和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提檔升級。
這5年,我市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為方向,大力推動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藥材基地建設,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主攻方向,走“一特三高”(即特色、高質、高端、高效)的發展路子,不斷提升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水平。近年來,全市重點抓好8個“一縣一業”基地縣和233個“一村一品”專業村項目實施,帶動全市新增水果面積5萬畝、設施蔬菜面積2萬畝、中藥材面積10萬畝。此外,我市大力支持企業、合作社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山西省著名商標,重點培育了一批如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等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品牌。
優服務 強化科技興農
穩糧,即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盤”。然而,如何依托科技搞好服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便成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效益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全市緊緊圍繞“科技”這一主題,全面推進“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的建設。為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全市建立健全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截至2015年底,基本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全覆蓋,17個縣(市、區)共建設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115個,其中一鄉(鎮)一站83個,區域站32個。
為提高農業科技轉化服務的水平,全市積極落實農業實用新技術推廣補貼政策,依托科技入戶和使用人才等活動,開展科技培訓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市以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為重點,認真實施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通過舉辦培訓班、建立試驗田、開展技術下鄉活動等形式,組織開展了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5年間共培訓農民達到80萬人次以上。與此同時,按照全市農業生態類型和農作物種植現狀,加快了新品種引進和推廣步伐,實現品種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同時,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累計示范面積達15萬畝。農作物生長季平均減少用藥2次至3次,減少用藥量30%左右,提高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節約生產成本95萬元左右,畝增效700元—800元左右。
增效益 創新農業營銷體系
2015年10月,在第四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我市各縣(市、區)紛紛拿出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全方位、多角度向全省人民進行展示推介……這僅僅是我市引領助推農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片段。
為進一步加快農產品營銷,提高農民收入,“十二五”期間,我市堅持把大型骨干市場與田頭市場、小型收集市場、集配中心一起抓,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龍頭、產地市場為節點,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
在服務平臺建設上,我市不斷完善“12316三農服務熱線”以及“晉農天天12316”短信平臺的運行,確保行政村“全覆蓋”。在營銷平臺建設上,推進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建設農產品產地(田頭)市場、小型農產品收集市場、集配中心,鼓勵支持在大中城市建立特色農產品直銷中心,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直供直銷、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地的交流合作,推動實施農產品“走出去”發展戰略。
回顧我市“十二五”期間的農業發展歷程,可謂碩果累累:2011年獲得省級13項工作表彰,2013年榮獲“農民增收先進單位”,2014年獲得省級17項工作表彰……五年,一個華麗轉身,我市農業已展現出現代農業的靚麗身姿。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