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建先 張雁霞)“水面游艇馳騁,島上閣樓古色古香,岸邊小吃紅紅火火,這里已成為曲沃、絳縣、翼城、侯馬、臨汾等周邊縣市老百姓旅游休閑的好地方。去年游客達13萬人次,今年旅游高峰一天超過5000人,澮河水庫已成為曲沃6大景點之一,去年被省水利廳授予‘省級水利風景區’。”8月17日,站在綠樹庇蔭、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澮河北岸農業觀光園區,省勞模、市澮河水庫管理局局長李建華感慨地說。
曲沃澮河水庫始建于1957年,總投資1943.8萬元,歷經兩年時間,是一座高31米、寬7米、長1000余米的澮河大壩,庫容7000余萬方。2002年,國家投資7333萬元再次實施了除險加固工程。大壩加高4米,溢洪道進口加閘門并加固了泄水槽。在灌溉洞進口處增設了進水塔,左壩肩臺地高噴防滲墻等,新增庫容2447萬方,使水庫庫容一舉達到9964萬方。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的部頒防洪安全標準。目前,曲沃澮河水庫已是山西蓄水最多、水面最大、設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位居第一的中型水庫。今年蓄水量已達到2700多萬方。每年汛期來臨,不僅保護了曲沃、侯馬、新絳等下游縣市15萬百姓、20萬畝農田以及澮河二庫、南同蒲鐵路橋、新絳紡紗廠、大運公路及大運高速公路等安全,而且有效解決了水庫運行中防洪與灌溉的矛盾,使有限的水利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近幾年,市澮河水庫管理局因地制宜, 千方百計實施水利資源轉化戰略,成立了澮河實業公司、供水公司、旅游開發公司,在科學管水、綜合開發、水利創收上實現新突破。僅工業供水一項,平均每年收益達300多萬元。特別是實施水利資源轉化戰略,積極構筑農業灌溉、工業用水、水產養殖、旅游開發和水庫防汛等產業群,集聚合作商機、引領產業升級、推動區域發展的力利疊加效應正逐漸釋放。
保澆農田12萬畝。灌溉面積由1.2萬畝增長到12萬畝,為原來的10倍以上,天旱地不渴。灌區包括曲沃、侯馬10個鄉鎮、92個自然村、12.4萬畝農田。年均灌溉面積8.9萬多畝、16萬多畝次。去年,先后實施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末級渠道節水工程。投資40.97萬元,改善灌溉面積4000畝,新增灌溉面積500畝。投資308萬元,修建防滲渠道72公里。這一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立即收到了良好效益,得到了受益村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據初步估算,每個村每年可節水10萬方,節約水費2萬元,糧食增產10萬公斤,水利因素增值4萬元。
保供4大縣企工業用水。2004年,市澮河水庫管理局爭取了2000萬元的國家農業開發節水改造項目,將渠道改為管道運輸,每年農業灌溉節水1250多萬方,用于工業供水,保障了工業園區用水。據介紹,從2006年起,曲沃澮河水庫開始向立恒、通才、中宇、閩光焦化等曲沃4大支柱企業供水,最大日供水能力達到4萬方,每年供水500多萬方。今年1-7月份,供水405萬方。工業園區因水而如虎添翼。去年曲沃縣全年財政收入7.4億多元,其中工業園區的稅收貢獻在一半以上。
變資源優勢為旅游優勢。近年來全力打造以晉國考古遺址文化旅游區、喬山黃帝廟生態文化旅游區、磨盤嶺農業觀光區、太子灘休閑度假區、澮河自然風景區和景明生態旅游區為主的“六區一線”精品旅游帶。去年,縣里投資2000萬元,啟動了澮河北岸農業觀光旅游園區開發工程,建設了澮河大道道路兩側整體綠化及月季觀賞園區,帶動當地旅游業的大發展,轉移勞動力400余人。此外,因曲沃澮河水庫的常年蓄水,又將周邊農村的地下水位抬高了20米,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方便了群眾打井用水。今年水庫投資200萬元,投放草魚30萬尾,鰱魚50萬尾,鯉魚20萬尾,預計年底可產魚3.5萬公斤,明年產魚10萬公斤。隨著水庫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了野鴨、天鵝、魚鷹等13種珍奇鳥類在此棲息,人在畫中,鳥在水中,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山西省實施的大水網工程戰略,有效保障了曲沃澮河水庫常年蓄水。大水網是以黃河北干流和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以建設覆蓋全省6大盆地和主要經濟中心區的10大骨干供水體系為骨架,將黃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這6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相連通的工程體系。澮河水庫得益于西起河津禹門口,東至翼城西涼水庫的引黃工程,打造晉南200萬畝的大型灌區,目前已正式供水,每年可為澮河水庫蓄水2000多萬方。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