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8 09:18:32 來源:臨汾新聞網
基地規模化、產品品牌化、服務系統化、宣傳經常化、銷售網絡化……近年來,在由龍頭企業、農民經濟人、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浮山縣小雜糧協會開展的一系列科普惠農工作的推動下,全縣小雜糧生產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輻射9個鄉鎮近2萬農戶,并形成了以谷子、豆類、甘薯深加工為主的三大系列產品,產品遠銷全國十余大中城市并出口美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浮山縣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條件和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小雜糧生長,尤其是這里生產的小米,以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口感香郁綿長、維生素含量豐富久負盛名。為了推廣蘊含著無限商機的谷物生產,2005年浮山縣小雜糧協會應運而生。
協會成立伊始便把科技興民作為富民的戰略,通過大力推廣實用技術,解決了谷物生產中面臨的技術問題,并與農民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谷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谷子基地成功以后,協會又把目光投向了豆類、紅薯、糯小米等小雜糧的生產上,此舉不僅豐富了小雜糧品種,同時也有效解決了谷物生產中“輪作倒茬”的問題,改以往三年收獲一茬小雜糧為三年收獲三茬小雜糧,小雜糧基地規模日益擴大,產能屢創新高。
產品的質量是核心競爭力。為提高小雜糧的品質,協會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確定了走綠色食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品牌農產品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小雜糧種植過程中,協會嚴格執行綠色生產規程,在施肥、病蟲害防治方面均有嚴格限制,從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在生產優質小米、大豆的同時,協會還開發出小米煎餅、豆制食品、紅薯粉條(粉絲)等產品,產品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附加值明顯提高。在做好綠色種植、精深加工的同時,協會又把著力點放在產品的品牌建設上,主打產品—— —“深山”牌神山貢米取得了IS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山西省著名品牌”稱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實現谷農利益的最大化,協會本著“抓全程管理提質量,促綠色發展增效益”的理念,不斷強化對谷農的技術服務。先后與山西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及谷子研究所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聘請小雜糧專家為科技顧問,向農民傳授科學實用技術和綠色種植技術。為提高科技對小雜糧生產的貢獻率,協會于2007年建立了土壤化驗室和產品質量檢測室,并組織科研人員對小雜糧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進行集中攻關,總結并推廣了“一蓄、二優、三蓋、四配、五拌、六適、七管、八噴、九殺、十間”的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技術。一系列實用技術的推廣,不僅提高了單位產出,確保了食品生產的高效、安全,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民群眾的勞動強度,清除了制約小雜糧生產規模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社會化的科普服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協會按照“壯大科普隊伍、建設科普陣地、開展科普活動”的思路,大力實施科普興農惠村計劃,為小雜糧生產創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在這支由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種植能手、農民經紀人組成的科普隊伍中有會員570人,其中有67人得到過縣級以上科普工作獎勵。這支科普隊伍不僅承擔著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綠色谷子標準化示范項目,還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實用技術,提高了廣大群眾綠色經營理念和綠色種植水平。
著眼小雜糧生產的產業化發展,協會還建立了一支集市場調研、信息反饋、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為一體的銷售隊伍,初步實現了產品銷售的網絡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協會又應形勢發展開通了網站,實現了網絡直銷。同時,為了確保產品質量、維護品牌產品的形象,協會還制定并完善了嚴格的產品下架制度,凡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或出現包裝破損、超出保質期等情況,力爭在第一時間實現產品下架。
以協會為主導,浮山小雜糧生產初步形成了市場連企業、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在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致力于擴大小雜糧生產、致力于農產品深加工、致力于打造農產品著名品牌的浮山縣小雜糧協會正努力把小雜糧產業發展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記者段碧蓉 呂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