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臨汾市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全市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創造稅收、擴大投資需求、繁榮城鄉消費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臨汾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非公有經濟包括私營經濟、個體經濟、港澳臺獨資經濟、外商獨資經濟及混合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和港澳臺合資合作經濟)中的非公有份額。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已占據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當前我市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
1.單位數占全市7成以上、從業人員占6成以上
2012年末,全市非公有制法人單位數19962個,占全市法人單位總數(25647個)的77.8%;非公有制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44.46萬人,占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總數(73.2萬人)的60.7%。
2.經濟總量占全市6成以上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733.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0.1%。從三次產業情況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5億元,占全市一產的35.5%;第二產業479.3億元,占全市二產的63.2%;第三產業225.9億元,占全市三產的59.2%。
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情況看,非公有制單位302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單位數的79.5%;實現的工業增加值462.7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3.7%。在全市主營業務收入上10億元的3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有17戶,占到一半以上。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完成402.96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35%,居絕對主導地位。
從第三產業的行業分布情況看,除金融業外,房地產、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均占居主導地位;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其他服務業占據著“半壁江山”。
3.上交稅金占全市財政收入的3成以上
據中小企業局統計,2012年全市中小企業上交稅金73.1億元,占當年全市財政收入的36.2%。
4.工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從全市非公有制企業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占比情況看,為3.9:65.3:30.8,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二產居主導地位。從中小企業局統計情況看,全市中小企業8668個,其中工業單位2695個,占單位總數的31.1%,實現的增加值占全部中小企業增加值的77.3%。
5.投資增長快,發展潛力大
近年來,全市非公有制經濟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完成345.3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78.1%,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5.6%提高到42%,提高了6.4個百分點,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當前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因素
近年來,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經濟社會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也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1.產業結構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302戶非公有制經濟企業中,煤炭采選業116戶、鋼鐵冶煉加工及鐵礦開采行業73戶、煉焦和化工行業45戶,合計單位數占整個非公有制企業單位數的77.5%,這幾大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到整個非公有制企業的95.7%。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在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部需求下降、主導產品價格下跌的影響下,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利潤56.6億元,比上年下降51%。
2.缺少政策扶持,發展環境仍不寬松。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優化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但仍有待進一步寬松。
3.企業起點較低,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民營企業起步水平較低,原始積累不足,低水平重復投資較為普遍;發展缺乏長期戰略和長遠眼光,投資盲目性較大、追求目標短期化。人才也已成為制約非公企業引進人才、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4.經營管理模式落后。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數非公有制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已走出原始創業階段,家族式的管理已顯得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難以適應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領域的拓寬,從而制約了非公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5.融資困難。在融資方面,目前國家已出臺的貸款政策對于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基本上做到了一視同仁,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國有金融機構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融資仍有相當的顧慮和限制。
三、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措施建議
1.釋放民間投資活力。民間投資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缺乏民間投資的增長勢必活力不夠、后勁不足,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形成,有賴于民間投資的活躍和市場機制的健全。
2.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融資難是制約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與非公有制企業相關的金融支持和服務體系,降低其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
3.促進企業整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應為市場化產業重組、企業整合提供保障,要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并購、控股和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改組和社會事業單位改組、改制。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應結合企業所處領域和發展基礎,鼓勵其開放股權,逐漸向混合型產權結構轉變,實現由經驗管理向現代管理轉變創造制度條件。
4.開展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應加大對非公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的支持,精心選擇技術創新路徑,使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有效結合,提高企業的消化吸收基礎上的自主創新能力。
5.扶持一批骨干企業。積極做大一批,對現有的已經進入良性發展的大戶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形成集團型、公司型企業,打造民營經濟“旗艦”。全力扶壯一批,對產品和市場比較穩定,處于成長期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他們盡快成長民營經濟的“小巨人”。努力培育一批,瞄準那些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產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型、加工型、外向型新生企業,加大扶持和保護力度,使其成為非公有制企業的“生力軍”。(徐新榮 作者系臨汾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