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這里,是我市唯一的骨科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和省級醫學重點學科,在注重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為骨科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這里,相繼成立了骨科數字實驗室、臨汾市脊柱微創治療中心、301環骨盆微創救治聯盟——骨盆微創救治中心、MDT多學科會診中心,填補了我市骨科領域的多個空白,為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骨科疑難雜癥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里,每年治療超過5萬人次的門診患者、4000余人次的住院患者,實施各類手術4000余臺,為數以萬計的患者解除病痛、送去健康;
…………
成立于1982年8月的市人民醫院骨科,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接續奮斗,目前共有四個病區192張床位、占地5933平方米,開設了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上肢創傷、下肢創傷、環骨盆外科和足踝、顯微手足外科7個專業組,是我市最大的骨科中心。尤其是近年來,在骨科主任張亞寧的帶領下,用一項項新技術、一個個新課題和一次次優質服務,將硬技術、軟服務深度契合,開啟了骨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勇闖“手術禁區”
一流技術“撐腰”
傷筋動骨是人們眼中的“大病”,骨科醫生只有憑借過硬的本領,手握金剛鉆,才敢攬下瓷器活兒。
2021年9月,48歲的患者于先生在做完肝癌手術后,因腰椎疼痛難耐一度無法直腰站立,在市人民醫院骨科住院檢查后發現是腰椎轉移瘤(轉移性肝細胞癌)。由于腰椎是人體的承重骨,極易骨折,不盡快救治的話會出現截癱等嚴重后果。
“脊柱是轉移性腫瘤的常見累計部位,傳統的分塊逐步切除脊柱腫瘤組織,容易使腫瘤切除不徹底、手術區域污染嚴重,容易再次復發。只有用脊柱腫瘤全椎體切除術這項新技術,才能完整切除腫瘤,徹底擺脫病痛折磨。”在說明病情和治療方案,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后,張亞寧及團隊最終決定啟用脊柱腫瘤全椎體切除術,這在全市尚屬首次。
脊柱腫瘤全椎體切除術一度被認為是腫瘤完整切除的“手術禁區”,因脊柱結構的特殊及周圍毗鄰重要的血管、神經、脊髓,操作難度非常大,國內僅有少數醫院開展了這項手術。2021年9月18日,在有著30多年豐富治療經驗的張亞寧親自操刀下,成功實施了“腰椎后路腰1椎體全切+鈦網植骨融合+脊髓和神經根探查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高難度手術,一舉突破了腫瘤完整切除的“手術禁區”,把于先生從癱瘓的邊緣上拯救了出來。
雖然給于先生成功實施了手術,但術后產生的急性疼痛使他不能入睡、不敢活動,嚴重影響手術預期效果和康復。這時,骨科的“無痛病房”開始發揮作用,在張亞寧團隊和骨科護士長李靖的密切配合下,通過完善疼痛護理評估體系、醫護一體采用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等方式,盡可能的減少了于先生的疼痛感。在骨科護理團隊的精心照顧下,1個月后,于先生就能下地行走了。
李靖感慨地說:“骨科患者術后恢復周期長、臥床時間長,尤其需要精心護理。我們護理人員和康復技師一起,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肌肉主動收縮等鍛煉,防止肌萎縮、減少并發癥,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太感謝你們了,是你們讓我重新站了起來。”術后至今已經19個月,骨科護理團隊一直定期對于先生進行術后隨訪,并督促其按時復查,至今沒有發現椎體腫瘤復發,他每次復查時都會向骨科醫護人員表達感激之情。
接下“燙手山芋”
患者傷肢“重生”
“我代表全家向尉華琦主任及所有醫護人員表示衷心感謝,正是你們的高超技術和精心治療,才使我丈夫的腳踝得以保全。”2022年7月份,患者家屬霍女士專程來到市人民醫院骨科的骨創傷病區,向尉華琦團隊致謝。
霍女士丈夫是家里的頂梁柱,兩年前,他從2米多高的房頂上掉了下來,腳踝嚴重受傷。當地醫院采取打石膏的方法保守治療,他在家休息了近1年之久,未能工作。后來外出打工時,他腳踝疼痛加劇導致無法站立,被診斷為右側距骨陳舊性骨折、右側距骨壞死。他先后前往各大醫院骨科,均被告知由于骨折時間太長,距骨的血供遭到完全破壞而發生缺血性壞死,導致距骨體塌陷變形。由于治療難度非常大且極易致殘,無醫院敢收治。
后來,霍女士丈夫在走投無路之時,聽說市人民醫院尉華琦主任是專業治療足踝疾病的專家,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前來就診。面對這一不同尋常的挑戰,尉華琦帶領團隊迎難而上,通過認真討論、細致分析、全面評估后,為他定制了周密的治療方案,最終順利實施了“距骨骨折切開復位術+取髂骨植骨重建內固定術”。如今,該患者受傷的腳踝下地負重完全沒有疼痛和不適感。
“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沒了手指不僅無法照顧家人,還會成為家里的累贅,是你們拯救了我!”在骨科顯微手足外科病房里,唐女士對醫護人員不斷道謝。
原來,在去年一次慘烈的車禍中,四十出頭的唐女士右手大拇指撕脫離斷、指骨外露,被緊急送至市人民醫院。為了保全唐女士的手指,顯微手足外科團隊果斷實施“斷指再植術”這一高難度手術。
斷指再植的時間越早越好,隨著缺血時間延長,組織活性逐漸喪失,再植后存活率和功能恢復都會下降。由于部分血管僅有0.1毫米,手術過程中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操作,并且保證斷指動靜脈精準吻合通暢供血,極大地考驗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水平。顯微手足外科團隊經過爭分奪秒的緊張準備后,立刻開始手術,將患者右拇長屈肌腱自肌腹內抽出,之后予以克氏針固定骨折處,最終順利將斷指動靜脈精準吻合,重新建立起動靜脈血供。經過術后的精心護理,唐女士的斷指成功存活。
撐起“生命骨架”
挺起健康“脊梁”
骨科關節外科是我市最早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及翻修手術的臨床科室,新技術、新療法層出不窮,尤其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感染等失敗后的人工關節翻修術、各種膝關節嚴重畸形等疑難雜癥治療上取得了驕人成績。
61歲的張女士因雙膝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雙腿嚴重變形,近2年不能下地行走,需要別人扶著才能站立。2020年,她慕名前來治療。關節外科主任賈健帶領的團隊先后為她實施了“右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左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通過使用金屬墊塊及延長桿修補骨缺損,術后很快便能輔助性下地行走。
四年多前,59歲的李先生不慎摔傷,在當地醫院保守治療后,可扶雙拐下地行走。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右髖疼痛明顯加重、髖關節被動屈曲畸形,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2020年,賈健團隊為李先生進行了“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使用金屬墊塊修補髖臼骨缺損,多孔杯螺釘固定陳舊性骨折。手術后3天他便能扶雙拐下地,髖關節活動度恢復。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運動健身行列,一部分人卻因為運動不當而頻頻受傷。去年,13歲的男孩劉某在騎自行車時跌倒,導致右膝關節受傷、右膝髁間棘撕脫骨折。骨科運動醫學科主任管濤帶領醫師團隊,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縫線固定術”,于關節鏡下固定患兒撕脫骨折塊,不僅實現了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微創治療,同時還有效避免了患兒骨骺軟骨的損傷,不會影響其生長發育。
目前運動醫學科已實現對包括肩、肘、腕、髖、膝、踝等在內的多部位疾病及骨折的微創治療,讓患者切實感受到了微創小切口治療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
很多骨科患者因為伴有其他基礎病,導致身體各項指標無法達到實施手術條件,經常會因此錯失最佳手術時機,造成終身遺憾。近年來,骨科建立了MDT多學科會診中心,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來選擇專家構成,進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為快速穩定患者身體指標、早日達到手術條件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診治各類疑難雜癥提供了強大保證。
“現在骨科微創治療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各類手術中,創口小、出血少、效果好、恢復快的特點讓患者告別了‘傷筋動骨100天’的漫長恢復期。再加上多學科會診模式,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更加精準、高效、安全的綜合診斷及治療。”張亞寧表示,“未來,我們還將啟用更多的新技術,努力讓每一個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最好的治療!”
記者 王德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