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學習業務知識
臨汾新聞網訊 在病人眼里,她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好醫生,多少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熱心而又嚴厲的好老師,她帶出來的徒弟如今都成了各科室的業務骨干。自從1984年進入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科(原臨汾地區人民醫院傳染病科),她一直奮斗在臨床一線,擅長各型肝病的診治,尤其對重癥肝病、終末期肝病及并發癥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她就是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王雪梅。
王雪梅常說,醫學是一種使命,一種對生命的敬畏。醫生是一種職業,但核心卻是“仁道”。醫療技術有限,但“仁心”無限,36年來,王雪梅始終堅持“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為患者所需”,用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各類肝病患者解除病痛。
幾年前,小伙子馬某某因患肝硬化失代償合并腹腔嚴重感染,電解質紊亂、肝功能嚴重損害,被外地醫院多次下病危,并告知家屬準備后事。但家屬不愿放棄,通過朋友找到王雪梅,患者住進了市第三人民醫院。當時正值國慶假期,王雪梅放棄休息時間,每天守在病床前,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經過20天的精心治療,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直至出院。王雪梅的真誠付出,得到了患者的贊許。
兩年前的臘月廿九,人們都忙著準備過年,有一名在省級醫院被診斷為噬血綜合征導致肝功能衰竭的3歲小患者需做骨髓移植,但其家里無力承擔昂貴的骨髓移植費用,無奈回到臨汾。因病情危重,許多醫院都建議轉院,家屬抱著碰碰運氣的態度來到了市第三人民醫院,正好趕上王雪梅出門診。看到孩子期盼的眼睛,了解到孩子父母離異,由奶奶照顧,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經濟條件特別差。王雪梅下定決心,一定盡自己所能,把孩子治好,她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聯系上級醫院專家會診,帶頭給孩子捐款,又和科室人員在水滴籌上為孩子籌款,還給孩子買玩具,在王雪梅的盡心治療下,兩個多月后,孩子病情逐漸好轉。出院前王雪梅還和同事一起給孩子過了一個其樂融融的生日。“您救了我孫子一命,您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以后孩子會一輩子都記得您的恩情……”出院時,孩子的奶奶含著淚說。
為醫,救死扶傷真心付出;為師,以身作則傳承醫德。王雪梅對工作十分嚴謹,對徒弟更是要求嚴格。“我來醫院工作已有20個年頭了,王主任一直是我最尊敬的老師之一。”肝病二科副主任衛鸚歌說,她2000年剛畢業后就來到市第三人民醫院,當時她在一次寫病歷時,因病人多、工作忙,寫得不太詳細。王雪梅看到她寫的病例后,把她單獨叫到了辦公室。“因為王主任平時在工作中特別嚴格,我心里很緊張,可是王主任很和藹地告訴我,病例對于病人的重要性,要認真寫。”衛鸚歌說,這件事她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次以后,衛鸚歌不管多忙多累也會用心寫好每一份病例。
“在肝病科,大家都知道王主任是出了名的嚴格,兩年前我剛調到這個科室的時候,心里特別緊張,生怕哪些地方做不好被批評。”肝病二科大夫韓亞楠說,可是來了以后才發現王主任雖然要求嚴格,但干工作很有一套。
王雪梅時常對科室里的同事們說:“人命關天,容不得一絲馬虎。在工作中一定要嚴謹再嚴謹,細心再細心,做事情要精益求精。我們不能辜負患者的信任,不管你的醫術有多高,對待患者都不能厚此薄彼,這是我們醫者的良心。”正是因為王雪梅的敬業、認真、嚴謹,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譽,許多患者慕名來找王雪梅看病。
7年前,一名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準備去北京或上海等大醫院就診。恰好這名患者的哥哥在臨汾做生意,是王雪梅的老病人,對她特別信任,于是就讓妹妹來臨汾就診。針對病人的實際情況,王雪梅和同事反復討論研究,最終確定成熟方案,經過兩個月系統治療,這名患者康復出院。出院時,她緊緊握著王雪梅的手說,路程雖遠,但來的值,臨汾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她會永遠記住這里。
從醫36年來,王雪梅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哪兒需要哪兒釘。2003年“非典”突襲,她主動請纓,奔赴戰場,為抗擊“非典”作出了貢獻,榮獲山西省二等功,并火線入黨;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已近花甲之年,她依然沖鋒在一線,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醫者,王雪梅說,她還將繼續不遺余力為肝病事業而奮斗,用執著的大愛護佑臨汾百姓的健康。
記者 郝海軍 文/圖